,为系统、全面、深度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支撑;六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级自动驾驶规模验证标准化,完善系统级、产品级、零部件级测试工具链,加快形成国家、区域、行业标准;七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持续深化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和法规创新,完善自动驾驶车辆管理和保障机制,优化无人驾驶产业营商环境,为大规模场景落地保驾护航。

“作为首批‘双智’试点城市之一,北京积极打造‘双智’协同应用落地。”宋涛表示,目前,北京已搭建形成了完善的“场-路-区”三级自动驾驶开放测试环境,包括多个自动驾驶试验场,可复现京津冀地区85%城市、90%高速公路、80%乡村交通场景,以及全域开放的322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同时,北京确定“十四五”期间打造的“1+5+N”智慧交通系统,涵盖1个自动驾驶示范区,以及车路协同、智慧交管、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智慧出行等五大引擎。目前,北京经开区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1.0阶段已建设完成,全面促进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协同,正致力打造“智慧之城”。

加快“双智”应用场景建设

与主打自动驾驶的“亦庄样板”不同,广州市提出聚焦车路一体化发展,重点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建设“智车之城”。

“广州市发布了《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联网)示范应用场景目录》,提出广州将围绕出行优化、示范运营、公共服务等方向,加快推动自动驾驶网约车、BRT公交车路协同优化、高速路口车联网快速通行、V2X协同驾驶交通优化、干线物流智能驾驶重卡、自动驾驶接驳车、网联自主泊车、自动驾驶专用车、自动驾驶小型服务车辆等9项应用场景建设。”广东城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浩平向《中国汽车报》记者介绍,一是广州将重点聚焦推进琶洲车城网项目、黄埔智慧交通项目和番禺车联网项目。其中,琶洲车城网项目涉及道路约30.11公里,覆盖面积约10平方公里,将建设“一网、一平台、N应用”,探索建设多种车城融合应用,目标为2022年底所有应用全部上线;二是黄埔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将重点规模化部署城市道路、建筑、市政设施融合感知体系。目前一期项目已建设完成,二期正在立项,计划2022年底完成;三是番禺车联网项目将通过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车联网云平台建设,协同构建车联网先导应用环境并向全市全面延展,形成广州城际车联网系统,计划2022年底前将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广州的‘双智’试点车城网建设主要涉及V2X通信技术、汽车与基础设施的交互等方面。”广东产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国海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市提出,一是建设智能基础设施,强化车城感知能力,构建集感知、通信、计算能力为一体的道路智能基础设施,实现对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和多源信息融合互通;二是搭建物联云控平台,实现车城融合赋能;三是拓展示范应用场景,提升车城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完善政策标准,支撑车城融合场景;五是培育新型产业体系,推动车城协同发展。同时,广州还将依托扎实的汽车产业基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及空铁双枢纽交通优势,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与空铁双枢纽交通场景结合,打造枢纽型自动驾驶示范标杆,计划到2023年,在花都区开放自动驾驶示范道路150公里以上。

再看另一座“双智”试点城市合肥,近日建成了滨湖国家森林公园“5G-V2X智慧公园”,可以在此体验到全方位一体化智能网联创新应用生态。“无人驾驶体验中心”是智能网联生态中的重要应用实验场景,还将出现在城市智能网联测试区。

“‘双智’试点发展智慧交通,除了V2X等汽车与基础设施的交互,5G以及物联网,高精度地图技术也不可或缺。”华南理工智能感知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睿林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一是5G在车联网中的应用,比4G通信有了大幅提升。而且,5G有更宽的带宽,可以同时使用多路联网设备而不会有明显影响。同时,通过5G高速车联网,有了云端交互也意味着有大数据支撑,车辆自动驾驶可以作出更为精确的判断,优于单车智能;二是广义上看,车联网也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在车上就可实现“万物互联”,例如可在车上遥控家中可联网的家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