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滔滔邕江,奔涌千年,激荡着城市的脉搏;悠悠岁月,沉淀风华,孕育出无尽的瑰宝。即日起,广西日报匠心打造“邕城物语”专栏,聚焦特色瓜果、田间农产、非遗传承、美食创新、特色工艺、民俗风情。我们将依托广西日报社旗下全媒体矩阵,创新性、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邕城风物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新貌,带您探寻那些藏在我们身边的鲜活故事与蓬勃生机。当前,首府南宁水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沃柑、火龙果产量居全国之首,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百香果等多种水果产量排名靠前,正在多元探索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水果产业体系。本期“山野来信”,邀您共读好种子如何领航南宁香蕉产业新征程。
(相关资料图)
眼下,在南宁香蕉主产区之一的西乡塘区坛洛镇,到处是忙碌的丰收景象。11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该镇上中村的广西宏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蕉基地,此处种植的“桂蕉9号”已迎来第三年采收,林地里搭建起的一万五千米电动索道将一串串沉甸甸的香蕉快速送往分拣包装环节。
林间的电动索道将刚采收的一串串“桂蕉9号”送往分拣包装环节。
“‘桂蕉9号’不仅抗枯萎病能力强,产量也可观,周边不少大户和散户都选择种植它。”基地负责人丁燚说。据统计,目前坛洛镇香蕉种植面积约6.6万亩,其中桂蕉9号约占70%,是目前香蕉产业当之无愧的“明星品种”。
丰收的香蕉园。
北回归线上的南宁,气候温热雨水丰沛,充足的光照也适宜沉淀香蕉的甜蜜。坛洛镇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香蕉,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逐渐成为全国有名的香蕉之乡,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18万亩。然而,2014年,香蕉枯萎病大面积爆发,给坛洛镇香蕉产业带来沉重打击,至2019年种植面积不到1万亩。面对这一困境,蕉农们十分焦虑,迫切呼唤良种。
“防控香蕉枯萎病是世界难题,也被称为香蕉的癌症。”广西香蕉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李朝生介绍,自香蕉枯萎病传入我国后,各地香蕉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损失惨重。十余年前,广西农科院总农艺师韦绍龙就已带领团队跑遍全国香蕉枯萎病病区,收集抗病种质资源,进行选育抗枯萎病品种的技术攻关。
2020年,韦绍龙带领团队创新出的桂蕉9号获得由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成为广西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枯萎病香蕉新品种。在病区种植桂蕉9号,结合应用配套防病栽培技术,第一代香蕉的枯萎病发生率可控制在10%以下,第二代起香蕉的枯萎病发生率3%以下。优良的品质保障让“桂蕉9号”迅速在南宁各地广泛推广种植。
好品种也需要好技术保驾护航。“‘桂蕉9号’属于中抗病品种,种到病区后必须施行配套的综合防控技术。”历经多年研究,李朝生的团队构建出以抗病品种为核心,土壤改良、生物防控为主线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让香蕉枯萎病达到精准防控水平。
在广西宏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香蕉基地里,技术顾问林武详细介绍了这套防控体系如何落地实施。“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重施有机生物肥对土壤进行改良,施用碱性化学肥料让其保持酸碱度平衡,还要定期定量在土壤里施用生物菌,让土壤内有益菌和枯萎病菌达到共生平衡状态。”凭借“桂蕉9号”,该基地今年预计亩产量达6000斤,亩均产值7500-10000元,产品直供国内外大型水果服务商,让好种子真正转化成为好品质。
“桂蕉9号”果型美观、果皮颜色青绿均匀。
除了“桂蕉9号”,南宁香蕉主要栽培品种还有威廉斯B6、巴西蕉、贡蕉(皇帝蕉)、苹果粉蕉等优良品种。从2009年起,南宁香蕉面积、产量、产值一直名列广西之首和全国地级市前列,是广西香蕉第一大产区。2025年至今,全市香蕉面积42.70万亩,产量124.06万吨,产值38.21万元。当前,南宁市正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全力擦亮“南宁香蕉”区域公用品牌,助推南宁香蕉产业发展。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