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倪瓒字泰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是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知名的代表作有《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容膝斋图》等等,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他擅长画山水、墨竹。倪瓒早年的画风清润,晚年画风转变为平淡天真,笔简意远,惜墨如金。
作为一个富二代,确切地说应该是富三、四代,倪瓒的祖上就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他的父亲虽然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了,可同父异母的哥哥却对他很好,从小就给他请了个全真教道士做他的老师。元代的道士个个都是百科全书,不但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教育家,不仅精通医学、科技还懂得养生。这些让倪瓒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没有成长为一纨绔子弟,他非常爱读书,他的藏书阁足足有三层楼,他尤其擅长写诗作画。他的画里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人,有时候跟别人合画一幅画,画中的景物是他画的,画中人却必定是别人添上的。他不但不画人,画中连片落叶都没有,甚至连风吹过的影子都感觉不到,画面太干净了。那种孤寂洁净的味道非常独特,在中国美术史上算一孤例。
天有不测风云,这样逍遥自在的小资生活在倪瓒27岁的时候结束了,他的全真教道士哥哥突然病故,原来依靠哥哥所享受到的特权也全部丧失了,从此家里变成了一般的儒户。元代的人分四等,作为江南的南宋遗民,他属于第四等,再加上当时的社会有九儒十丐的说法,就是文化人的社会地位排在倒数第二名,最后一名是乞丐。倪瓒不但需要肩负起理家的重任,以前贵族般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再加上母亲和象父亲一样的老师的接连去世,对他的打击不小,从这时候开始他的画风不再象以前那么轻松明快,原先温润的风格,渐渐向淡泊转换,他的《六君子图》画的是江南秋色,构图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即以一水间隔两岸,近处的土坡上挺立着六棵树,分别是:松树、柏树、樟树、楠树、槐树和榆树,这些树,虽不成林,但绝不孤单。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山石用折带皴勾勒,土坡用披麻皴和解索皴,形态质感分明。全图气象萧疏,近乎荒凉。好朋友黄公望题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坡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由此得名。
六君子图
元朝苛捐杂税很多,作为江南榜上有名的大地主,时至中年的倪瓒被官府层层盘剥,一气之下,他把田地都卖给了朋友和仆人,自己去旅行了。当然那时的旅游半径很小,只是拘泥于太湖一带,他经常乘着一叶扁舟,边玩边赏,因此他流传下来的那个时期的画作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船上看到的景观。比如他的《容膝斋图》,画中分为近、中、远三景,近处有低坡,坡上是几棵树和一个静静的小亭子,远景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和空阔无云的天色,奇怪的是,画面的中景几乎是大片空白,只是简单两笔,代表了平静的湖面。这种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似乎使一切都静止了,水不流,云不动,风也不起,路上绝了行人,水中没了渔舟,孤零零的小亭静对沉默的远山。
容膝斋图
而他的《渔庄秋霁图》画的是江南最美的时分,画中的题诗表明作者想要画出“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的景象。但当我们看画面,既没有风动水摇的感觉,更没有冉冉的翠绿,简直是一片萧瑟。近景山坡上五棵稀疏的小树,中间为一湾瘦水,上面是一痕远山。笔法幽微,构图简洁,用干笔皴擦,似幻似真。原来他不是在画外在的浓浓秋色,而是描绘心中清澈高旷的秋意。
渔庄秋霁图
倪瓒的画看上去内容并不丰富,画风也不复杂,却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 在他的画中,没有色彩,没有喧嚣,水不流、花不开、鸟不飞,更没有人。其实山水画中不画人,在宋元以来很普遍,因为道教和禅宗哲学的影响,中国画在中唐五代以来追求寂寥的境界,倪瓒却将其推向了极至,有人问他为何不画人,他回答说:“世上安得有人也!”其实他并不想通过他的画表现对元代统治者的愤怒,也不是要将人带到一个令人可怖的冷漠世界中去,而是要表达自己脱离凡尘、超越世俗的思想,也许他就是画中的那个人,只不过是站在画外看世界,他所追求那种“寂寞无人之境”才是真实的世界,是倪瓒一尘不染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