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瑞士神经科学家Henry Markram在TED Global上发表演讲,为人们打开了无尽的脑洞。通过电脑可以模拟人脑86亿个神经元细胞和100万亿个神经突触,让电脑可以具备人类的思维,当时的他信心满满的表示,十年内将能实现这一目标,并带领团队着手人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项目研究。

项目一经宣布,便引发了轰动,收获了多家知名媒体的报道,还获得了欧盟政府的10多亿欧元的研究经费。

然而整整十年过去了,虽然Human Brain Project计划产出了千余份研究成果,但它终究没能成功模拟出人脑,人脑计划以失败告终。

02 媒体集体唱衰,研究毫无进展?

本来这个未能兑现的十年之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项“失败”的研究吗?但最近,大西洋报的记者ED YONG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文章,再次引起了大家对于“人脑计划”的关注。

不允许失败的研究不能被称之为科研,一定能成功的项目最多只能称之为工程,如果研究失败都能成为冷嘲热讽的靶子,那真是没救了。但国内外大量媒体报道中都充斥着嘲笑与不屑,“浪费”、“毫无意义”、“甚至连一只蠕虫的大脑也模拟不出来”成了主导文章的中心思想。

03 这些研究真的毫无用处吗?真不见得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一下“人脑计划”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从“人脑计划”的研究主页里扒了一小部分研究成果。

...

2015年,成功模拟出小鼠的神经网络。

2017年,发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大脑仍处于“连接”状态

2017年,发现了两类新的神经元

2017年,为顽固性癫痫患者创建出了个性化的大脑模型

2018年,又成功绘制出了小鼠脑细胞的数字3D图。

2018年,癫痫患者个性化的大脑模型开始为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基础支持

2018年,绘制出了自闭症患者的人脑图谱,颠覆了关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主导理论

2018年,开发了个性化的计算模型,指导电极阵列在脊髓上的放置位置,使慢性截瘫的患者能够再次行走

2019年,开发出了新的神经元模型,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解决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疾病

2019年,为BigBrain发布了第一套细胞构筑区域的三维地图

.....

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认为这些研究起码已经为后世的研究积累了经验。而据专业相关人士称:“人脑计划”的研究领域其实应该被归类于计算神经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是想用人脑架构改造计算机架构,在这个领域,大家研究进展都很缓慢,只是“人脑计划”科研经费过多,成了众矢之的。

04 勇于试错,科学不就本该如此吗?

在媒体争相报道中,本就具有不确定性的研究似乎一定要与曝光度成正相关,科学不就是在试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吗?

早在19世纪,电灯还没有普及的时代,当时仅有的电灯是碳棒做成的,亮度高、产热多又不耐用,一般的场所根本无法使用,到了晚上,普通人家只能使用蜡烛和煤油灯作为照明工具,不安全也不方便。于是热爱研究的爱迪生开始着手对灯丝的研究,一开始,爱迪生发现钌和铬可以让灯泡亮起来,他非常高兴,以为这种材料可以用于制作灯丝,但没过多久灯丝却烧坏了,于是他又开始再一次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不断的试错,即使面对着众人的嘲笑也没有丝毫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制作灯丝的最佳材料——钨,这种材料发出的光线亮度适中,不易烧断,适合长期使用,此后,灯泡才慢慢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成为了我们必备的照明工具。

回过头看,不管是地心说还是月心说,我们曾经认为的很多事情也很可笑,无论哪一国或哪一时代,只有勇于试错才能进步。海纳百川享美名,刚愎自用留恶名,无论如何,除非该项研究证据确凿证是诈骗,否则我依然会赞赏勇于试错的探索者。探索未知领域,成功的从来都是极小部分,愿意去探索本身就已经具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了,连这一步都不敢跨越的人,没有资格嘲笑,更不用说那些躲在电脑背后的键盘侠们。

关键词: 模拟人脑项目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