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近段时间,“元宇宙”成为整个产业圈的热点。为此,全球最大社交网络Facebook还将公司的名称改为Meta(意为元宇宙公司),随之而来的则是有关元宇宙的虚实之争。那么问题来了,元宇宙究竟是以Meta为代表的科技大佬们炒作的噱头,还是未来真实的存在?
虽然目前有关元宇宙的解读五花八门,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但在笔者看来很简单,所谓“元宇宙”就是创造一个与现有生活平行的虚拟世界(社会)。而在此之中,虚拟的程度,即无限接近于真实世界(社会)的体验才是根本。
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AR/VR/MR等可穿戴设备是元宇宙的第一入口,是其从虚向实的关键。如果说AR/VR/MR等可穿戴设备作为元宇宙第一入口硬件的话,那么关系到体验的内容(例如虚拟游戏)则是软件。此外,考虑到随时随地置身于平行世界,还需要诸如通信、网络、计算等构成的基础设施在背后提供强大支撑。
至此,我们很清楚地得出元宇宙由三大部分构成: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和内容应用。
当我们明确了上述元宇宙从虚向实的构成,自然就会得出哪些产业将受益于元宇宙。
以背后支撑的基础设施为例,理论上传统的ICT厂商都有可能成为获益者。不过到了现实中,笔者更倾向于代表基础设施能力、提供公有云服务领先的厂商。例如,目前在全球公有云市场排名前三的亚马逊、微软和谷歌。而之所以看好它们,首先是因为其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其次是有雄厚的资本(包括技术、资金等),这意味着,它们可以随时根据元宇宙的规模扩充自己的基础设施能力。
对于国内相关厂商来说也是如此,在中国公有云市场排名前三的阿里、华为、腾讯均有望在基础设施方面分得元宇宙的“一杯羹”。而这之中,笔者更看好腾讯,除了基础设施外,腾讯自身还具备内容(例如游戏),这无疑让腾讯相较于阿里和华为更有优势。
再看终端设备(例如AR/VR/MR),目前Meta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据Steam平台VR头显份额统计,Meta的Oculus已达59.77%,继续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其硬件产品的迭代、性价比优势和独占内容吸引力强。除了Meta外,索尼受益于其在主机游戏领域的巨大优势,成为仅次于Meta的第二大终端设备厂商。
至于国内,从目前看无论是硬件性能,还是性价比方面,与Meta等相比尚缺乏竞争力,但鉴于Meta因种种限制难以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在本土市场还是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
最后是内容应用。与上述的基础设施类似,理论上现在的游戏、社交等与软件相关的厂商都有机会参与到元宇宙中来,而最终比拼的还是内容的质量和体验。以游戏为例,与传统游戏不同,更符合沉浸式体验(无限接近于真实)才是核心竞争力,而这无疑需要相关硬件的密切配合,因此软硬兼具的厂商更有优势。这方面,Meta和索尼是典型的代表。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尚缺乏这样的企业。即便有,在综合实力和市场广度方面也尚不及Meta和索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判断元宇宙的虚实,从终极目标看,虚的成分相当大。但“积跬步方致千里”,循序渐进,分阶段部分实现元宇宙的目标才是可行之道。但如上所述,不管是实现阶段性目标还是终极目标,最终比拼的还是背后提供支撑的、实实在在的技术、产品等创新能力,是硬实力的较量。尤其是对于中国相关的产业和企业,摒弃“机会主义”和“风口论”,利用元宇宙的机会,夯实并提升自身在相关产业中的竞争力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