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化街道按照扬尘污染防治、社会面噪声污染防治等处置规程,拔除了某无证石材加工点。该无证石材加工点的取缔,得益于石化街道城运中心今年开展的“微光行动”,以市民热线情况收集和工作站联勤联动相结合模式解决矛盾投诉,它的背后蕴含着一系列数据治理、规范指引和联勤联动的助力。近年来,石化街道探索建立“智汇滨海”数据库,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宝典”,深化“联勤工作站”,努力打造城市管理特色品牌。

在石化街道主城区不足9平方公里的管辖范围内,密集分布着26个小区、2132个商铺、36所学校、31处公寓租赁房和90家生产型企业,这里的房屋情况复杂,就连老熟人都容易“迷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个商铺的经营业态前阵子可能会影响楼上居民的生活,我们与房东沟通联系后……”四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桑树干说起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便开始滔滔不绝,俨然一张问不倒、一口清的“活地图”。

城市管理,离不开“人地物事”四要素,掌握物理空间、具体事物的自身属性是解决治理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石化街道按照“以房管人”“以地管事”的工作思路,以数字化转型治理为契机,打造“石化街道城市运行管理平台”,通过打通数据壁垒,以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和街道自我调查相结合模式,建设房地信息、河道信息、排水管网、小区基础设施、绿化信息和现状使用主体六大数据库,实现了行政管理的“工具包”作用。

在固定要素数据库的基础上,平台还打造“智汇滨海”数据集成,以城市管理集约化为出发点,开发数据集成终端,通过“大中小屏”三屏联动,形成展示端统筹、后台监管、手机端上报的闭环管理模式。在商铺信息、绿化数据的调查基础上,街道城运中心会同有关部门当前正在开发“街长制”“林长制”应用场景。填充街区、绿化网格各级巡查力量、处置部门、督查队伍,制定《巡逻和处置工作事项清单》,实现巡查上报、自动派遣、按时处置、复核结案的闭环处置规程,推进“微网格”治理。

“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对辖区土地、设施、现状使用主体了如指掌。台风‘梅花’期间,石化北随塘河路区域积水严重,我们运用‘厂(污水处理厂)-站(输送泵站)-网(排水管网)’体系图,与相关部门准确分析出积水原因,及时向区防汛指挥部上报,为减少居民财产损失争取了宝贵时间。”石化街道城运中心副主任丁立伟介绍,如今,每间商铺每块土地的“地理信息”、辖区内部分公共设施的“基础数据”,如同身份证号码,叠加成千上万数据,形成石化街道城市运行的“活地图”。目前,该平台已汇总25个数据项,数据近5.73万条。

除了“活地图”,今年初,石化街道还发布了一本“宝典”——《石化街道市域社会治理视阈下城市精细化法治化管理工作索引》。这是石化街道第一本本土化城市精细化管理指导手册,这本书由街道城运中心与属地司法所通力协作,聚焦基层治理难点,梳理实用法律法规,总结成熟管理经验,结合辖区实际,让基层社会治理有了“标准”和“参考”。

翻开这本50多页的“宝典”,映入眼帘的是六大类18小项处置规程,涉及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小区物业管理、噪声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处置规程的设定始终坚持精细化、法治化。

有了“宝典”加持,人人都可成为“老法师”,解决起实际问题来更加得心应手。据悉,截至2023年3月,石化街道已受理市民热线工单753件,无超期工单,市民满意度稳步提升,暂列区排名第一梯队。

在实际使用中,街道还收获了一批来自基层“人民专家”对“宝典”的建议。为此,街道搭建了“众创”平台,吸纳“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居民区法律顾问”等形成善于解决社区问题的“顾问团”,依托“基层法治观察点”意见收集,不断扩编“宝典”,让专业力量真正发挥到社区治理最需要的地方。

社会治理离不开各单位的联勤联动。位于二村的石化街道城运联勤工作站,近年来整合了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居民区等资源,实现多部门联勤联动的处置模式。截至目前,工作站已召开14次专题会议,开展20次专项整治,组织45次综合检查,解决各类事项30起。

未来,石化街道将继续以“工作索引”为工作导则,以“微光行动”为行动准则,依托联勤工作站为载体,不断提升城市管理能级。

通讯员 |裴元欢

编辑 | 张悦(见习)

责编|陈薇婷潘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