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新经纬1月16日电 (薛宇飞 实习生李俊浩)近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的关系再思考”主题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并发布了研究成果《破茧还是筑茧?用户使用、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研究报告》。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虞鑫介绍了“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成果。

虞鑫表示,关于“信息茧房”讨论存在两个误区。一个是,这些讨论忽略了受众的感受和状态,认为受众完全像“魔弹论”中的描述,全盘接受媒介提供的内容,没有主动选择;对信息茧房概念的另一个误读在于将现实理想化、浪漫化,用单一同质的理想媒介环境取代了复杂多元的现实信息环境。在市场化的智能媒体时代,用户并不只是在某一平台获取信息,而是从不同渠道、平台获取信息。

虞鑫进一步指出,应从“在茧”“制茧”“破茧”三个角度评估“信息茧房”效应 。所谓“在茧”,就是内容呈现同质性,它是一种信息封闭状态,用来评估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有多少是同质性的。“制茧”,就是用户为了获得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关注博主、点击“不感兴趣”等方式来定制内容,让用户能够更高效获取感兴趣的信息。“破茧”,是用户主动寻求多样性的信息,进而主动破除茧房的行为,比如主动搜索或浏览异质性的观点。所谓的“制茧”是用户为了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所采取的行为,这是对工具理性的体现,而“破茧”是用户反思自身信息获取行为,体现了价值理性。

在研究中,虞鑫构建了包括使用时间、媒介环境、媒介素养、社会资本、媒介期望五个方面的模型,通过对知乎平台进行实证调研发现,在媒介环境、媒介素养、媒介期望三个方面,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同时存在的,“在茧”和“制茧”层面也会越强,“破茧”效应也会越强。

在价值理性视野下,个体会主动地在“信息效率”和“信息多元”之间取得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特征现象是同时存在的。不论是基于工具理性的茧房定制化,还是基于价值理性的多样性寻求,都在现实语境中呈现出彼此共存共生的现象。这表明,“能动的”受众在破解“信息茧房”掌握着一定主动权与选择权。

在社会资本方面,如果个体的弱关系网络越强越充分,“制茧”效应会越弱,“破茧”效应会越强。研究结论还打破了使用时间越长,用户就会越被困在茧房里的认知。“我们发现使用时间越长,茧房效应变弱,也就是说,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在茧和制茧效应是减弱的,而破茧效应是增强的,总体来说是向着破茧的方向发展。”虞鑫说。这一早前关于用户使用时间越久,“破茧”效应越强的调研结论,在此次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报告》基于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调研和实证分析中也得到了再次印证。(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薛宇飞:xueyufei@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键词: 虞鑫用户使用时间越久 破茧效应越强 中新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