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至9月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激增九成

泉州民企加速与科研机构技术“嫁接”

东南网10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种种迹象显示,在产业转型大背景下,泉州市民企正在加速与科研机构技术“嫁接”。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9月,泉州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53项,同比增长11.85%,合同总金额7.67亿元,同比增长91.78%,首次年度突破7亿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晋江研究院的及时介入,帮我们解决了核心技术环节问题。”近日,泉州皮革业龙头企业兴业皮革副总裁蔡一雷告诉记者。

作为生产鞋面皮革的企业,近年来,兴业皮革看到了真皮沙发的巨大市场需求,意欲进军高端真皮领域。但是,真皮沙发皮对裁剪率、颜色准确度、皮面涂饰成本控制的要求都很高,这恰恰是兴业皮革的技术短板。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晋江研究院帮助兴业皮革在工艺配方、生产技术等环节做适当调整,并提供原材料关键产品。双方签署了技术交易合同,还共建了绿色鞋服创新中心。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是我省传统制造业和民生消费品制造业的基地,拥有九大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传统产业集群。近年来,泉州民企迎来了转型期。

“泉州民企的转型,集中表现为劳动力红利消退、要素价格上涨、产品利润率下降等,亟需找到新的驱动力。”泉州市科技局局长王小阳认为,在科技和创新成为时代、产业和新经济发展主流的大背景下,泉州民企必须尽快与科技和创新结合,变过去的要素依赖为创新驱动。

近年来,泉州加快了引进“大院大所”的步伐。截至目前,已有18家985高校、211高校的研究院,中科院系列院所,央企研发中心等科研院所落户泉州,覆盖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态环保等产业领域,为泉州引进各类人员800余名,就近为泉州民企解决了转型所需的逾1000项技术难题。

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分析师郑晓峰认为,泉州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激增,还得益于泉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优惠政策出台、引进专业机构合作运营泉州科技大市场、技术合同认定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等叠加效应的释放。

去年1月,《泉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意见》出台,深化了在泉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管理改革。如,持有科技成果可以自主决定转让、许可,或以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后,可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等等。

记者手记>>>

民企转型需要更多外力

□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通过引入科研机构,推动民企与科研机构就近进行技术“嫁接”,让民企转型找到新动力,泉州这一做法十分成功。从1月至9月泉州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同比激增九成,不难管窥成效。

当下,民企转型难,集中体现为科研攻关难和技术创新难。泉州的民企,在产业细分中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力不足是先天不足。如若依靠自身力量强行进行技术创新,成本之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泉州本地科研院所不足的情况下,泉州市引入“大院大所”,就近进行技术帮扶,让众多泉州民企找到了创新转型的外部智力支持。

我们还注意到,泉州技术合同成交金额激增,与当地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也有密切关系。泉州市出台的政策强化了科研院所的利益主体作用,突出了其自身的利益属性和激励机制,从而调动科研机构自身运转的效率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泉州助力民企科技转型,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发挥“有形之手”作用的生动案例,具有较强的参照和借鉴意义。我们乐见更多民企能借助外力踏上科技转型的发展新路。

关键词: 泉州民企加速与科研机构技术嫁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