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日本《朝日新闻》近日报道称,在国内市场饱和后,不少日本便利店运营商加速在中国市场进行布局。2020年,罗森在中国门店数量仅为2000家左右,不到2年时间便突破5000家,7-11与全家也对中国市场热情不减。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9月发布的《2021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21年中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25.3万家,其市场规模及密度都处于上升态势。中国为什么会持续吸引日资便利店进入?中国便利店市场目前发展境况如何?日资便利店与中国本土便利店又形成怎样的竞争?《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为什么要来中国

便利店最早诞生于美国,却在日本实现了快速成长。20世纪70年代,日本兴起便利店开店潮。7-11、全家、罗森皆是这一时期在日本开店,并在日本城镇化率提升的情况下实现扩张。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资便利店将目光转向中国:1992年,7-11在深圳开设门店;1996年,罗森进入上海。


(资料图)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日资便利店有一个相对完善的成本收益核算体系,在进入新市场前,它们会对当地的人口、收入等进行预先调查。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能够提供更高的收益率,因此是日资便利店的首选”。

距离第一家日资便利店进入深圳已有近30年,中国本土便利店也摸索出自己的发展路径,并逐渐扩大规模。

尽管便利店数量持续增长,但相比在该领域起步较早的日本与韩国,中国便利店市场仍有很大发展潜力。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韩国便利店渗透率为1059人/店,日本便利店渗透率为2218人/店,中国便利店渗透率还仅为7033人/店。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洪涛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数据来看,日本本国便利店市场已趋于饱和,增量不大,但中国便利店市场消费潜力依然巨大。此外,中国城镇化率显著提高也为便利店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抢夺二、三线市场

目前,中国便利店市场形成了主要由日资便利店、加油站便利店、本土连锁便利店组成的发展格局。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在门店数量上,3家日资便利店并未占据太大优势,罗森、全家、7-11中国门店数量在2021年分别为4466、2902、2893家,反而依托加油站开设的易捷与昆仑好客以28249、26169的数量一骑绝尘。在分布格局上,中国便利店市场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比如,日资便利店主要布局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总部位于中国东莞的美宜佳,其95%的门店位于广东;总部在四川成都的红旗连锁,其92.3%的门店都位于成都。

便利店数量在一线城市的增加也变相加剧了市场竞争,不论是中国本土便利店,还是日资便利店,近两年都开始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力。据了解,罗森陆续在唐山、芜湖开店,7-11在德州开出首店,全家也入驻江阴等地。卢昊告诉记者:“中国本土便利店会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也更具优势,给日资便利店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对于中国本土便利店而言,下沉到二线、三线城市也是寻找增量的关键路径。中国便利蜂集团高级副总裁、运营CEO王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城市便利店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对于便利店品牌已经有选择偏好,反观二线、三线市场,消费增长空间还有很大。当下,便利店本身的仓储能力、物流配送能力都制约着其在二线、三线市场的发展。

供应链能力是关键

卢昊告诉记者,日本便利店会根据日本市民的需求衍生出一些新的服务项目,也会不定期更换一些主流商品来提高利润率。他表示,“谁与当地消费者的对接程度高,谁的收益率就会更高,竞争更有优势”。在中国市场上,日资便利店尽管通过早年发展,积累下一定的品牌力,但随着更懂中国消费者的本土便利店崛起,其优势是否被削弱?对此,王洪涛表示,目前来看,日资便利店的核心优势仍在,主要还是体现在其商品选品以及标准化运营能力两方面。

尽管中国便利店市场前景广阔,但不论是日资便利店,还是中国本土便利店,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发展压力。王洪涛认为,如果在一线城市开店,房租是核心压力,另一方面便是人工成本。除此之外,即时销售、社区团购等业态也给线下实体零售带来新挑战。

未来便利店核心竞争力究竟在哪里?王洪涛认为,整个供应链能力是便利店实现稳健发展的关键。他表示,“供应链能力保障了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便利店必须能持续提供好的、有特色的商品跟消费者对话,这是发展基础,也是核心”。

关键词: 本国市场几近饱和 日资便利店加速在华布局 中国连锁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