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接受采访时表态特斯拉专利随便用
(相关资料图)
曾记得,2019年马云-马斯克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境界与认知差距,也预示着后面两个人绝对会有不同的成就,现今也完全证明两个在改变世界方面的差距,当然最终也包括个人财富的差距。人一定是要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当然,最后只能受制他的认知水平与社会环境!
如果好好去研究马斯克,一定会有所启发:
一是理想与使命感。觉得他一直存在危机感与使命感,这就是内驱力,据了解读大学时,他选了几个方向,认为对人类未来影响最大: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而且在后来的工作中,就是始终朝这个方面在努力。相比我们的大学生择业,大多没有付诸自己的理想与生源规划,齐刷刷地考编制,为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放弃了自己的追求。
二是哲学与科学思维。我们可发现他的很多发明都是不首创,然而他却用物理的视角去思考去发现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拆解,进而实现组合式创新。这是从迷雾中抓住本质的思维方式,单刀直入,简化目标。这也是一种哲学思维,理论假设在先,实践经验在后,极大地提高了可迁移性,这些发明是特有的理想、思维方式与实践的综合产物。
三是不断超越自我。他不断跳出了舒适区,让人不可理解。如 28岁时,马斯克以3亿美元卖掉了他创办的第一家互联网公司; 31岁时,马斯克又以15亿美元卖掉了他和彼得·蒂尔联合创办的第二家互联网公司。他没有躺平,没有去打太极拳,没有去卖菜,反而不断投入新的行业中去如航空航天、电动车等,且屡败屡战直至成功,这诠释了什么叫做自我超越。
当然,限于自身的眼界,我们还是无法全面分析他的,但会给我们以启示,尤其是教育方面的启示。
马斯克凭什么不怕别人抄技术,这是他的技术领先的自信,这是他对创新速度的自信,更是他的思维方式上的自信。
他凭什么成就了自己,那是内驱力,是一种自我驱动、自我超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内在动力。他不是科大少年班培养出来的,但他有一个可以让他痴迷科学技术的环境,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学,如学习编程,大家可以想象他痴迷学习的样子,这也就是他所说的内驱力,当然更有一种来自父母、来自学校的宽容与开放。
推动世界发展的一定是精英,精英的成长需要特定的土壤,我们不需要精英教育,但一定要有一个让孩子个性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有想象的空间,我们还真不知道痴迷玩玩具的孩子,那个将来是不是马斯克呢?我们的老师与父母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底给了孩子多少自由的空间?
任何发明创造、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源于独立的个性。其实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天赋,如果我们的社会或我们的教育没有机会让他们发挥,那就是个人的贬值也是社会的悲哀,最终精英教育教不出精英。就如前段时间爆出的月薪要求仅仅5000元人民币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物理材料专业的刘本良博士,不仅被评委团拒绝,还被轮番质疑和嘲讽,且不说他的想法能不能达成,但很明显,我们这个社会缺少一种包容,尤其是资本力量缺少一种同情心、包容心。如果什么事物都是板上钉钉,那世界上哪会有什么思想家、发明家?
如何消除束缚个性发展的桎梏,实现个人的梦想?需要改进的既有支持创新的社会治理,也包括社会资本支持下的给年轻人特有宽容的创业氛围,当然更包括包容的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