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创牌者 肖 白

6月23日,慕思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开发行股票4001万股。


(资料图)

这个靠卖床垫上市的企业,最为大众所知的,是一张广告海报——

一位“洋老头”,戴着金丝眼镜,手扶烟斗,目光深邃,左侧写着“私人订制健康睡眠”。而在该品牌的宣传中,也充满了“De Rucci”“法国”“源自1868”等词汇。

多年来,人们下意识以为他的身份是品牌创始人或设计师。直到最近其提起上市流程、证监会的调查公开后,这个“刻意”的误会才被解开。

原来,海报上不过是一名出售了肖像权的普通外国人;合计持有公司31610万股股份,占公司本次发行前股份比例的87.81%的王炳坤和林集永,才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充满“海外高级感”的慕思,也不是什么洋品牌,而是来自制造十分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

故事要从2007年说起。这一年,王炳坤和詹善平共同出资,成立了慕思有限公司,也就是慕思股份前身。

两人在家居行业打拼多年,深谙其中门道。而在众多家具品类中,床具最有故事可讲。于是,他们开始铆足了劲地塑造品牌形象。

彼时,国内还弥漫着对海外制造业的推崇,王詹二人便从名字、Logo到产品外包装、广告……全方位打造一种海外品牌的高级感。

得益于此,慕思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并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床垫品牌。

招股书显示,2019年到2021年,慕思股份新增727家经销商,主营业务收入从38.15亿元一路飙升到64.1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近30%。

值得注意的是,在洋品牌的名声下,慕思股份床垫产品的毛利率大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售价超两千元的高端床垫,成本可能不到900元。而在天猫平台旗舰店中,慕思的主流床垫价格在6000元以上,最贵的一款更是达到4万元。

借着暴利,王炳坤和林集永一路高歌猛进,愣是把生意做到了上市的地步。

很多公司会在上市前,想尽办法美化公司的各项数据,王炳坤和林集永也不例外。他们本想借助广大经销商的力量,拼规模拼增长,希望博得更多资本的青睐。却没成想,竟惹来了一场天价逃税风波。

2021年8月份,湖北襄阳的慕思总经销商郑刚,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实名发文,举报慕思涉嫌天量偷税

郑刚控诉,在担任慕思经销商的13年间,共计向慕思汇入货款近3000万,却只拿到了100多万的增值税发票。

此后,全国各地陆续有经销商站出来,实名举报慕思涉嫌偷税。其中,甚至还有打款后不予发货、每年要求经销商缴纳数万元到十万元的罚款等情况。

王炳坤和林集永虽未正面回应,但这场风波的的确确给慕思经营多年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除税务问题外,两人很快又陷入涉嫌虚假宣传的漩涡。

几年前,慕思声称“引进日本丰田集团的高科技‘Fine Revo’材料,即‘太空树脂球’”,这是一项被慕思引以为傲的黑科技,能达到“睡40分钟能达到2小时的效果”。并且还强调,在国内市场,慕思是独家代理。

然而,在招股书中,“太空树脂球”材料却是从一家名为“东莞市中日家居有限公司”采购的,而该家公司多个相关商标但申请状态都显示为“无效及等待实质审查”。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又是擅长营销的二人搞出的噱头。事实上,只要对慕思的人才和研发结构稍加分析,便可知该品牌虽然一向打着“科技睡眠”旗号卖产品,但王炳坤和林集永却从没打算在科研上发力。

这家近7000人的公司,硕士及以上学历仅28人。研发投入占比也非常低,2019-2021年,慕思股份的研发费用平均下来,占营收比重未超过2.4%,不及营销费用的十分之一。

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营销费用却远高于同行,3年狂烧了近40亿。

身陷种种负面新闻,王炳坤和林集永依然醉心于IPO,生怕到嘴的鸭子飞了。

在公司IPO申报前夕,就突击式地增加了12个股东。其中,不仅有红杉资本,公司最大客户——欧派家居以及在国内家居行业举足轻重的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也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入了股。而其他新股东中,有两人是他们的兄弟。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临时突击入股的股东们,与慕思股份存在着亲属,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样的身份,不免令人担忧滋生利益输送的风险。”

此番上市,虽然慕思冒险过关,但困扰其发展的种种因素并未随着审核通过而消失。而近年来,国内消费者对健康睡眠的不断重视,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品牌加大投入和布局。这意味着,慕思将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竞争。

回首以往,慕思并不是第一个上市的国产“假洋品牌”。丸美股份、蒙娜丽莎、卡奴迪路(ST摩登)等“假洋品牌”,也都曾辉煌上市。如今,他们大多早已黯淡。

这些故事,无不在提醒广大创业者:随着国货崛起,假洋品牌不香了。而任何捷径,未来或许都会变成通往成功最远的路。

——END——

欢迎关注【创牌者】,品牌引领价值创造。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慕思耍了全国人民 还堂堂正正地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