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人工智能有什么看法?
有声音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类的救星,所有未来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但另一个声音表示反对,认为人工智能太危险了,如果不加以控制,人类极有可能被其摧毁。
最有名的机器人-索菲亚
2015年,全球最着名的机器人索菲亚“诞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索菲亚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器人科学家,她的爸爸是一位医生,妈妈是一名护士。索菲亚的身体非常柔软,而且很容易弯曲变形,这使得它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索菲亚的皮肤像橡胶一样,看起来像真人,机器人学家设计者将计算机算法植入她的大脑,使她能够识别面孔,进行眼神接触交流,用合适的表情与人交流。据不完全统计,索菲亚有62种以上的面部表情。
但是有些人觉得这很尴尬,甚至很可怕,这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恐怖谷的影响。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昌弘在1970年提出了心理学理论。 他认为,人和动物一样,也有自己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如果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这种本能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说:“当机器人在外观和运动方面与人类非常相似时,我们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情绪。当机器人与人类非常相似并突破临界点时,人们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反应,即使有一点点不同,也会让人感觉怪异和超现实。”
但是,随着机器人和人类之间相似度不断上升,就像在你周围成为一个普通人一样,人类对它们的情感反应可以恢复到积极的状态,甚至在人类之间产生移情作用。
换句话说,人类对机器人有一种波浪的情感反应,从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到与人类几乎相同。 而人对机器人的这种情感反映就是一种“人格适应”。这种适应性表现为:机器人可以很好地融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同时也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自信。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机制,很多机器人专家会尽量避免“机器人”过于人格化出现,避免落入“恐怖谷陷阱”。
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
首先,人类对机器人构成的威胁感到担忧。 但机器人到底是不是有什么危险呢?机器人的未来究竟怎么样呢?机器人真的会像人一样思考吗?答案肯定不是很乐观。机器人是一种机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以索菲亚为例,她的设计将使她变得越来越聪明,她的大脑,人工智能的核心系统,允许她分析过去的谈话,这意味着每次与某人交谈后,她都会自我升级。
后来,索菲亚回避了一些敏感的问题,比如“机器人会毁灭人类吗?”和“你会伤害人类吗?” 它看起来是这样的,而且每一次它出现在公众面前,它看起来都比上次更聪明,更有人性。 但是,当人工智能开始与人类进行接触时。它的行为就变得异常复杂。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害怕。它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呢? 好像已经有了“自觉性”。 当大量的像索菲亚这样的人工智能进入你的生活时,你会感到害怕吗?
《《西部世界》《《银翼杀手》《《机械姬》多部科幻作品都讨论了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获得智能。
虽然像索菲亚这样的人工智能水平稍高一些,但现在全世界的人工智能都很弱,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感情,他们只是执行任务,他们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未来,他们不知道创新,他们不够聪明。
我们在科幻作品中看到的是更强大的人工智能,它们可以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可以笑也可以哭,可以爱也可以恨,它们拥有非常强大的智能。
未来,强大的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实现吗? 这或许是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成为现实?它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人类是否将最终消失在这场科技革命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人类将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当人类发展出更高的智力,身体比脆弱的人类强壮数百倍时,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三条机器人规则
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Asimov)在20世纪50年代预见到了人机冲突,他设计了一套主要用于约束机器人行为的机器人指南。
首先,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在他们受到伤害时忽视他们。
第2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下达的命令,除非该命令可能违反第一条定律。
第三: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只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在阿西莫夫的著作中,三个定律从一开始就被设计到机器人的大脑中。自那以后,大部分文学作品都遵循机器人定律来讲述这个故事。阿西莫夫的贡献是巨大的。有了这三大法则,机器人不再是“欺压老师和毁灭祖先”的恶棍,而是“不服从命令”的忠实仆人和人类的朋友。
但是,机器人三大定律真的能够约束机器人行为吗? 在人类与机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人类对自己的情绪是否有一定程度上的掌控能力?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们。机器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有人认为,该法没有考虑到人类和机器人的情感,而这是人工智能中讨论最多的情感。 至于如何进行,没有人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