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光明教授和团队学生讨论新研发的织物。记者胡冬冬 摄

如果不是采访,我对陶光明教授研究的“布”,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因为无论外观,还是手感,与常规的布好像没有区别。

但就是这种看不出异样的“布”,却满载“科技”元素,又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穿上实验服,我走进陶光明教授团队工作的实验室,成员在忙碌,眼睛盯着正“躺”在设备中一块“纱布”的微小变化。

高大上的实验室,看似触不可及,实际上研发出来的成果,经过转化应用生成产品后,可以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老师现在带着我们做的研究,以后成果说不定能在商场、卖场里看到,说不定我的朋友也会穿上,他们也许不知道我在实验室第一个试穿,有意思吧!”陶光明的博士生吴嘉威笑起来。

而硕士研究生曾少宁,也在跟着导师陶光明做科研、搞转化的过程中,收获不少成就感。“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发几篇论文,而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产业化,科技赋能产业升级,造福生活,这也是做科研的最大意义。”曾少宁说。

采访中,陶光明多次提到,光谷实验室跨学科的平台合作,也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服务国家和产业需求提供了便利。从“被动研究”到“需求导向”,大家也在转变思路。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需要更多从0到1的突破,也不能忽视打通最后一公里。从陶光明教授来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武汉市科技局一直在“跟踪”他的一些科研成果,也积极帮助联系企业,让其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实施,形成产业化。

过去一年,包括光谷实验室在内的9家湖北科研型实验室先后建立,组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在武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125家,占GDP的比重达27.39%;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平台等各类载体也在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正成为支撑湖北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既要从0到1,从无到有,突破原始创新;也要“点石成金”,打通最后一公里。从实验室走来,从论文中走来,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也将更多地惠及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编辑:郑晓晓】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关键词: 既要从0到1 也要点石成金|记者手记 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