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段18年的故事,在团队自我介绍环节
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运营岗呢
回:我之前通常都是在和代码计算机打交道,慢慢地不会与人相处了,现在特别想多和人互动
后来看到团队一女孩子的眼睛非常漂亮,有点像蓝宝石一般闪耀,就很真诚地对她说:我非常喜欢你的眼睛
后来被误解得很深,大概那时还是没学会与人相处
今天聊天提到了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和危机,很大一部分缘由和技术还有工具的发展有关,于是突然间发现也许这也是我自己不擅长和人打交道的缘由之一
我最早是文科思维多一些,很小的时候接触课外书多是小说一类,后面阅读也是多倾向于人文一类的,后来分到理科,接受逻辑和理性训练,慢慢的对数学和公式,物理,化学等熟悉了一点,一直到后面学了四年计算机,多和代码,硬件,还有工具打交道,那时最直观的影响是对键盘比对笔杆子更熟悉,脑子里面常是技术,工具一类
但那时候还是很平衡的一种状态,业余时间可以参加社团,有各类社会实践,除了轰烈的恋爱还有朋友之间的活动
今天和朋友聊天,开始提到了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的一种威胁的可能性,还有基因工程做到了还原 原始猛犸象的一切生理特征的程度,等某一天破解生命密码之后,大概只需要一个“点睛”之笔,生命大概就从此被改写,那么人大概会被重新定义
后来饭点再次提起这个话题,然后我慢慢的想到,自己对技术和工具等的追逐,已经慢慢的被反向塑造了
也就是有一个去人性化的过程,或者说压制还有淹没我们作为人的部分,我们更理解代码了,更了解机器了,但距离自己更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也开始变远
人的时间或精力的有限性,导致失衡,学习理解陪伴工具和机器的时间更多,我们开始越来越依赖机器,手机电脑如手的延伸,一些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已经可以完全替代人了
技术和机器教会我们的理性让我们和人更陌生,就如很多可以依赖亲人朋友的,完全可以用工具和机器或技术解决
这里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人讲的事,快四十岁的他还没学会向人求助,很多时候也倾向于不帮助人,智商和能力蛮强的一个人,做投资的,最后他持续了一年多的心理咨询还是对这一点改善不大,其投资非常核心的一个点即理性和逻辑,我想这恰好也是他不会求助或者助人的缘由之一吧
现在有一些明白我为什么总是和人打交道有一些力不从心的缘由了,从理性上,我清楚的知道如何对一个人好,如何能把生活打理好,能看到一个人的欲望,还有人们藏着的人性
而现在能想到这一点,居然是一个巧合,因为恰好在服务行业待了一段时间,每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默默看着利来利往,看着人们的虚妄,贪婪,还有混沌状态…
这时,想起了身边的一些现象,孩子的玩具都是机器或工具,刷短视频男孩子多倾向于看机械类的,我自己也曾一度非常热衷于推崇让孩子们很小就开始接触机器人,人工智能,VR等一类新兴的技术
人与机器或工具的关系,除了协作,还有就是相互塑造,人类简史有提到我们驯化了小麦,反过来说也成立
这里前天听到一段播客[今天的教育行业本质上是按照来料加工行业的方式再进行运转。
因为人才本质上是一个有用性的讨论,而人是一个我更愿意叫健全性的讨论]
这里可以看出,很多事的运转也许已经倾向于理性的,逻辑的有用性了
很小的时候,有看到一点关于这部分的隐喻,我们的生活总是从一个盒子到另一个盒子,然后我们需要按部就班的配合机器或者成为技术的一部分,再次想起在大厂的经历,进去需要匹配一番,之后合得来的就成了系统的一部分,在这里发光发热
这里人与人的关系还依赖信息或者符号,视频通话,语音聊天,文字聊天,点赞,评论,搜藏,转发等
突然想到了80多年前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我想,当时除了发现时代滑稽的一面,还有对于技术对人类未来负面影响的思考和觉察吧
那时,我笑得特欢,现在自己才是更不堪的丑角儿吧
[
现代技术还没有注意到整个世界是个有机体,现代技术就像一把刀一样把这个有机体切开,但是它没有注意到这个有机体自身有着生长的力量,可以生长出很不同的类型。因此,随着技术的切割,世界机体也在变化着自己的形态。]——吴国盛
[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惊人发展,这些技术将给人类带来存在论级别的巨变。
]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探究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平衡
[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法。创作者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我们在创作中建立了一个更真实的人文世界,这大概是我们的伊甸园,也许就是文学和艺术可以让我们从人与人关系的问题中得到缓解
上一次突然想写点什么,确实是一次失败之后的事儿,之后逐渐开始梳理自我~
关键词: 日思录我们人际关系的问题也许是因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