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季华实验室金属增材制造团队自主研发的JHL600超大幅面SLM金属3D打印设备,实现了首次近30小时的稳定运行,并完成了第一版316L不锈钢材料工艺测试样件的打印任务,在设备成形性能及微观组织一致性方面均满足了测试标准。这意味着,航空航天发动机大尺寸关键零部件增材制造的“卡脖子”问题有望被佛山解决。
一年申请10余件发明专利
设备已具备打印功能
“这台超大尺寸金属3D打印设备,可实现最大成形尺寸达800x600x600mm 。”JHL600金属增材制造设备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仅仅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努力,设备开发小组完成了从结构设计、光学设计、水电气设计,加工采购,到工控机及切片软件的自主开发、安装调试及一系列软硬件联调工作,突破了多项交叉学科难题,并已申请了10余件发明专利,并且已获得1件发明专利授权及2件软著授权。
设备开发成员同装备实拍合影。
要完成这一项目并不容易。该负责人介绍,团队为此完成了260余张机械设计图纸、100余张电气原理设计图纸、一整套自主开发PLC控制程序、500余种外购件选型采购记录、9000余行切片软件源代码以及26000余行工控机软件源代码。也正是如此复杂的排列组合,使得季华实验室一举跻身全球最大幅面激光选区熔化设备行列。
据了解,该设备利用双构建仓可快速切换概念、多激光同步扫描、自适应双向铺粉、永久过滤系统及闭环粉末循环系统等高效模块式设计,配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实现了打印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将解决航空航天发动机大尺寸关键零部件增材制造的“卡脖子”问题。
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开展设备微调、工艺优化等一系列研发工作,完成多材料、大尺寸、复杂结构打印工艺的开发,推进超大尺寸3D打印设备的工业化。
第一季度“开门红”
多个研究团队有进展
季华实验室金属增材制造研究团队,主要面向航空航天、燃气轮机、核电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增材制造产品研制的重大需求,从材料、关键设备、工艺及产品应用出发,进行创新性研究,以工程化及产业化为聚焦点,解决相关行业在关键零部件设计及快速开发方面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今年第一季度,实验室还有不少研究团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3月上旬,季华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的智能机器人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项目团队中,以黄秀韦博士、刘振博士为代表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有多项相关成果被国际知名期刊录用,包括无模型自适应滑模控制策略、非理想驱动情况下直线超声电机并联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等研究成果。
更早些时候,2月28日,季华实验室先进遥感研究室在实验室园区进行了高集成度遥感时空谱信息同步获取设备搭载多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试验。此次试验完成了对实验室一期工程外轮廓三维影像以及高光谱信息的同步获取,地面及高程分辨率均达到厘米级。
去年底,该研究室就在广东阳江市合山机场,成功完成了团队研制的首台航空遥感载荷设备——有人机载高集成度遥感时空谱信息同步获取设备的首次飞行试验。该设备能在同等的空间与时间系统里,采集形态、状态、光谱等不同方面的地物信息,实现了业内首创。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佛山日报
责编:梅玉珊
审校:刘燕君、冯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