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月底开始,许多国际巨头就陆续传出了对俄市场停服的消息,其中不乏苹果、谷歌、微软等行业头部企业。

这一举动给俄地区带来的不小的影响,用户们因为被停止了移动支付等关键性功能服务,导致不得不使用现金消费,非常不便,银行、金融、工业、医疗等主要行业,也因为这些美企的停服而损失巨大,甚至是整个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都受到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俄市场展开行动,一方面是建立单边许可机制,解除对当地最大资源网站的限制。大致意思就是你不给用正版,那我们就用破解版,而且还不用交钱。另一方面则是实施外部管理措施,对恶意暂停出货的相关企业,没收它们的遗留资产,收归国有。

这两个动作可谓是简单直接,对于苹果、谷歌、微软等美企而言,他们停服的举动显然是得不偿失,不仅将要独自承受这段时间停服造成的经济损失,而且其市场份额也或将被其他可正常出货且有实力的竞争对手所顶上,甚至还可能因此有被彻底排除在该市场之外的风险。

要知道,俄是全球排名前15的经济体,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规模,对任一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都是一块无法忽视的“奶酪”,何况苹果、谷歌、微软等企业在此深耕多年,如今眼看着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又怎么可能会不感到“肉疼”呢?

时至今日,这些美企已经停服了4周左右的时间。没想到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欧盟近日突然宣布了一个新决定,这意味着,苹果、谷歌、微软等美企担心的情况出现了。

据悉,欧盟方面已正式达成了“数字市场法案”的临时协议。

该法案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杜绝社交网络、搜索引擎、操作系统、云计算、网页浏览器等关键领域中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面向的是那些市值达到 750 亿欧元、月活用户4500万以上、年营业额达到75亿欧元标准的相关大型科技公司。

法案规定,符合这些定义标准的科技巨头们,不得再恶意打压竞争对手,要向企业开放数据,允许竞争对手在他们的平台上推广产品或服务,且要保证竞争对手可以与客户在平台之外达成交易,让用户拥有对预装应用的卸载权。

虽然欧盟对相关科技巨头没有指名道姓,但从“数字市场法案”制定的标准以及相关规定就不难看出,苹果、谷歌、微软等美企估计一个也跑不了。

比如苹果公司在苹果支付渠道不合理的抽佣比例以及“二选一”的硬性要求,还有谷歌在网络服务方面设置的“霸王条款”等等,这些行为在该法案面前,都将遭受到相应的处罚。

值得强调的是,该法案规定的罚款比例,最多可达到违反规定的相关科技公司全球营业额的20%!这种力度的处罚,即便是苹果这样最能赚钱的科技公司,恐怕也顶不住。

苹果、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们在对俄市场停服之后,它们对欧洲市场就产生了更多的依赖,可如今随着“数字市场法案”的公布,这些美企的处境就变得尴尬了。

如果不遵循规定,指不定要被罚到破产;如果遵循规定,这些美科技巨头将彻底失去它们为自己制定的竞争优势。比如几乎垄断了移动市场的谷歌安卓系统生态,如果在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它未必能赢得过鸿蒙。

也正是因此,苹果、谷歌、微软等美科技巨头接连发声,极力反对这项“数字市场法案”的实施。

不过,至于他们最终能否阻止该法案的实施,就看欧盟态度够不够坚决了。

有意思的是,我国的鸿蒙系统在半年前就已正式登录欧洲市场,且与当地最大的开源组织达成了合作。

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欧盟的态度强硬起来,毕竟中企与中国研发的科技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是出了名的值得信赖!

关键词: 停服第四周 欧盟突然宣布 苹果谷歌等美企担心的情况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