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时,第129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下文简称发布会)举行。手语翻译员郭奕敏准时出现在镜头前,以画中画的形式,为屏幕前的聋人观众同步进行手语翻译。没有手语翻译,上海8万聋人就无法和广大市民一样,实时观看并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从2020年2月22日发布会上第一次出现手语翻译开始,这一做法就沿用至今。近日,发布会一场接着一场,手语翻译员队伍也从最早的6人增加到7人,他们的本职工作有的是市残联下属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的是学校的特教老师,有的是公益组织的负责人,有的是专职手语翻译,有的还是电视台手语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助力上海8万聋人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信息,也向全社会传递出城市温度。

市残联供图(下同)

上海是国内较早在发布会上开展手语翻译直播的城市,在市政府新闻办和市残联安排下,2年前手语翻译员在发布会上的第一次亮相,就引发了残疾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发布会密度增加,出现在画中画小屏中的手语翻译员从不缺席,也引发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很多人可能以为,手语翻译员就像很多大型会议的外语同声传译一样,肯定早就拿到了稿子,做了充足的准备,其实不然,他们虽然可能在前一天或当天的早些时间就已经被通知参加发布会,但内容却一无所知,无论是张文宏教授频频脱口而出的金句,还是拗口难懂的专业医学术语,如CT值、核酸扩增阈值等,都得临场随机应变,实时通过手语翻译出来。所以,他们一方面得提前做好充足准备。例如,在第一次亮相之前,翻译小组的成员们就集体讨论并向聋人确认过“新冠肺炎”等常用名词的翻译方式;另一方面,他们还会根据经验,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音译”,再根据专家的进一步解释,对其进行“意译”。例如“CT值”就先用英语字母C、T表示出来,然后再听懂专家的解释,把它的意思详细解释出来,让聋人听明白,“CT”值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中的“做CT”。

这7名手语翻译员都是上海最“顶流”的手语翻译人才,各个都有丰富经验,在2020年疫情发生期间,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曾经到机场和隔离点,为从国外旅游返回的聋人旅游团等担任翻译。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为发布会提供同步手语翻译,也有独特的难度——这就是,手语作为一种聋人和健全人沟通的桥梁语言,不仅包含手势,还包含表情和口型配合,有的会读唇语的聋人仅仅通过他们的嘴型就能看懂意思,所以,通常在进行手语翻译时,翻译员们都会一边做手势一边“念念有词”。但是,发布会期间需要全程戴口罩,聋人就看不见他们的口型了,为此,翻译员们就要加上眼神、手势动作的力度甚至还有体态来一起表情达意。

说到手语翻译的眼神,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上海在电视新闻中开展手语翻译的历史由来已久,如今,不仅有日常手语新闻,在上海两会开幕式等大型活动的电视直播中,也会出现手语翻译。然而,最早的手语翻译是一个面积很小的画中画,有的聋人吐槽说要拿着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手语翻译。这两年,手机客户端的发布会直播画面中,手语翻译已经占到了屏幕的1/3面积,聋人终于可以把手语翻译的眼神也看得清清楚楚了。这不仅便于他们更好了解发布会信息,同时,也彰显了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获得许多聋人和网友的点赞。

孙云

关键词: 7名翻译搭起手语桥 助上海8万聋人实时观看疫情防控新闻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