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国人对奥运会的关注与热情从未改变,但这十四年来科技界的变化却是日新月异。
2018年2月25日,在平昌冬奥会的闭幕式上,由张艺谋执导的“北京8分钟”惊艳全球。
24名轮滑少年与24台冰屏机器人穿梭在舞台上,用滑行轨迹勾勒出中国结、中国龙等图案,并展示了中国高铁、中国桥梁、“大飞机”“天眼”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8分钟的表演,融入了LED熊猫木偶、3米巨大冰屏、石墨烯智能发热服等领先世界的中国技术。
在本次北京冬奥会上,我们从产业投资的视角能看到明显的四个产业带:
1、机器人:
2月2日下午,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在水下的火炬传递,由水陆两栖机器人与水下变结构机器人在北京冬奥公园水下完成。火焰在水中“水火相融”,两个机器人在水下进行火炬交接传火。
而在冬奥村餐厅专门打造的一个5000平米中央厨房里,机器人正在完成食材准备、菜肴烹饪、端上餐桌等一系列步骤,在菜品完成后,机器还会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将菜品自动送达顾客对应的餐桌上空,让美食“从天而降”。
除此以外,智能外卖车、消毒机器人等具备自主行走智能和初步环境感知力的机器人或者是低速无人车也被在本次冬奥会中大面积部署。据报道,早在2019年,北京冬奥服务型机器人创新产品测评比选大赛就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启,针对公寓入住、颁奖、移动售货、社区配送、点菜送餐、器械运送、导览翻译、安防巡检9大类应用场景11种服务型机器人。
新财数据产业分析师研判:机器人研发与生产赛道已经历18年发展。据可查数据显示创业项目数:1131、获投率:39.6%、退出率:18.2%。从整体分布看,呈现高规模,中获投,良好退出。从赛道投资风口指数看,行业下行趋势明显,竞争压力较大。
2、氢能应用:
“双碳”大目标下,本届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其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占比84.9%,氢燃料电池汽车更是表现亮眼。
据冬奥会组委会数据,冬奥会赛事交通服务用车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100%,在全部车辆中占比85.84%,为历届冬奥会最高。本届冬奥会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这个数字是3)、30多个加氢站。车型包括氢燃料电池大巴、氢燃料电池小轿车、氢燃料电池特种车如雪蜡车等。其中,雪蜡车是给滑雪运动员滑板打蜡的专用保障车辆,在-34℃可以正常启动。
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承担全球18%的能源终端需求,创造超过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占比将提升至20%-25%。需要指出的是氢燃料电池的机会更多集中在商用车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氢能源燃料电池相关投资项目约85项,投资总金额约1857.13亿元。赛道处在快速爆发前夜。
3.数字媒体及虚拟显示技术:
“空灵、浪漫、现代、科技”是总导演张艺谋对整个开幕式的形容,在具象化的过程中,除了传统文化的融合,开幕式全程都使用了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通过综合运用人工智能、5G、AR、裸眼3D和云等多种科技成果,本次冬奥会开幕式的呈现达到了数字科技与美学创新的完美结合。
除开幕式外,采用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智能信息模型和虚拟数字人技术,为听障人士打造的“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在北京冬奥会上亮相。
“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以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为核心技术,自主搭建多模态肢体动作、表情、手指同步采集系统,运用跨模态拟人生成算法、超高精度写实数字人等行业领先技术,实现冬奥期间赛事新闻的实时专业手语翻译播报。
另据媒体报道,数字孪生技术在本次奥运赛事的服务中也被首次应用。通过将场馆与活动过程三维可视化、动态化、参数化,把真实的场馆完全复制成一个数字化、虚拟化的线上场馆。
与传统的场馆建设和运行规划相比,在VSS数字孪生场馆模拟仿真系统的帮助下,工作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就可以在多终端操作系统,实现场馆空间规划、运行设计及细节管理。
新财数据产业分析师研判:VR虚拟现实赛道,历13年发展。据可查数据显示创业项目数:605、获投率:40.3%、退出率:3.6%。从整体分布看,呈现高规模,中获投,一般退出。
4.数字人民币
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是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目前已顺利落地35.5万个冬奥场景,实现交通出行、餐饮住宿、购物消费等场景全覆盖。
新财数据产业分析师指出,数字人民币的加速推广也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近三个月,该板块超五成个股累计涨幅超20%。同时,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支付硬件市场、银行IT升级改造市场、服务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场景服务公司也得到了资本的关注。
从奥运的火炬接力到品牌赞助,每个参与其中的企业及企业家代表都竭尽所能利用奥运事件对外发声,这不仅是份荣誉,更是企业实力的练兵场、试金石。科技圈、企业界纷纷表示,2022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各自所属产业领域在国内加速落地的“分水岭”。
关键词: 个个都是万亿市场 科技界资本圈共识的四大产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