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仅从科技应用角度出发,对企业IT系统建设的3个阶段做一个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阶段:信息化,做应用系统

无论是会计电算化、MRP、ERP,还是进销存、供应链管理等等信息化系统,其本质是:企业业务流程软件化、数据信息化

对企业而言,起到的作用是:经营与管理规范化、提效降本。

在这个阶段的早期,最多被提及的是:最佳业务实践、先进的前沿的管理思想导入、企业变革、流程再造...。

而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管理思想”和流程再造,仅仅是让企业去适应软件系统既定的内置流程而已,并非有多先进,甚至于企业进行企业流程大改造后反而带来了一片的混乱。

本阶段对软件公司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行业知识和领域(财务、销售、生产...)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目前,任何一家企业上信息化系统时,应该是较多考虑到匹配自己的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而非再盲目追求“管理思想”和所谓的“最佳业务实践”,特别是中大型企业,更注重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得到满足。

同时,基础科技(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在早期都还未萌芽或被人提及,故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

本人将此阶段信息化所做的事情称呼为:做“应用系统”。

我个人的感觉是,其实即使到现在,国内太多的企业连信息化都还没有做好。

第二阶段:智能化,基础科技的广泛性应用

在企业完成了信息化后,第二阶段的需求,应该就是智能化。

以我们从业的供应链金融这个领域来看,看得就更明显了!

单单有信息化应用系统有毛用啊,流程再好、再满足企业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几千几万张的发票,一张一张录入?几乎不可能的,此时,本来用来“扫描名片”的“低端”OCR技术就非常有用了...,拍照、上传、识别、验真...,一气呵成,多省事!

再者,纸质材料(合同、单据...)要OCR一下变成了电子版的,这还不够,要NLP语义识别出来,让系统“智能读懂”合同,自动做合规和合同要素判断,比如,合同中有无禁止或限制应收账款转让的条款、应收账款的全部权利及权益可否依法转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今天在与一央企进行交流时,他们提出的对“尽调报告”进行AI分析和判断,也非常有意思:

派出去的尽调人员回来后,尽调报告不写个几十页,甚至一百页,好像自己都没干活一样...。这样的尽调报告,看起来很累的,能不能自动标注哪些是从哪里抄来的、上下重复的地方,并对财务分析部分自动进行AI分析和判断...。

还有,盖鲜章的纸质合同拿回来归档时,在扫描上传后,系统自动与法务审定的文本进行AI比对,文本条款一致了,才能入库归档...。

还有,大数据技术、建模和机器学习,能够进行企业画像、智能风控...,都将带来商业、获客和运营模式的重大变革...。

此阶段,基础科技的研发实力就非常关键。对一家科技公司而言,是选择拥有全栈的科技能力,还是在一点进行突破,是一个问题....。

同时,此阶段对企业而言带来的革命是:

在规范化流程的应用系统基础上进行革命性的提效!

商业模式、运营模式的创新和真正意义的变革...。

就是因为基础底层科技能的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效率、渠道、获客、营销、风控、运营和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化,甚至于出现了无网点的银行,才会有“金融科技”这个专有名词的出现!

第三个阶段:数字化,再造一个世界

企业数字化与信息化的第一个区别,我个人的认识是:在于信息采集和输入的模式。

如果是在数据产生后再进行手工录入系统的,那么,就是将数据进行信息化。

而如果是不间断的由传感器、物联网等方式进行自动采集的,才是数字化。

所以,真正的数字化的基础是:物联网、传感器等底层硬件设备。

看看米国F35隐形战斗机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图片,对数字化就会有了较为基础的认识:

图片是一个数字孪生生产车间,并非动画CG图。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数字化路漫漫其修远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