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第24届冬奥会圆满闭幕。
16天里,北京见证竞技体育的荣耀和梦想,为全世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冰雪盛会。
2月22日,广州召开“北京冬奥中的广州科技力量——体育科技故事会”。10家广州企业分享了广州科技力量赋能北京冬奥会,为赛事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的背后故事。
绚丽的灯光、“抗冻”的音响、8K超高清视频,艺术与科技相结合,为观赛打造一场视听盛宴;用技术打破沟通界限,60种外语互译让冬奥会交流“无障碍”;移动消杀、测温的智能机器人,日检测近3万管的“猎鹰号”移动实验室,一批科技抗疫“利器”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科技范儿十足的赛场和服务,让“智慧冬奥”的名片更加闪耀,这其中有广州科技力量的加持。
打造一场视听盛宴
2022年冬奥火炬传递活动中,两台机器人越过冰层,潜入水底,手持火炬在水下精准对接点火,彰显了奥运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这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机器人水下火炬接力,2台参与火炬传递的水下机器人,由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参与研制。
两名机器人火炬手露脸的时间非常短,但给观众带来了极为震撼的视觉体验。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博士、水下火炬传递机器人设计团队负责人刘鑫宇介绍,研究院主要承担了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研制,这是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其先进的操纵性、高可靠性决定了水下精准对接的成败。
刘鑫宇谈道,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项目时间紧、要求零失误。
“从开展冰上实验到火炬传递当天,经历三个月的户外调试,项目组干脆把实验室搬到冰面帐篷里,冒着-20℃的严寒,开展了近200次的户外试验,元旦、春节假期坚持在现场进行试验攻关。”刘鑫宇说。
火炬传递当天,点火成功那一瞬间,也点燃了人们对北京冬奥的激情。“现场氛围特别紧张,天很冷,但我们手心都是汗。”刘鑫宇说,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本次冬奥会上,“8K看奥运”开创了奥运观赛新纪元。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奥运健儿冰上腾飞的飒爽英姿,每一帧画面真实得仿佛身临其境。
本届冬奥会是全球首次将超高清8K转播技术与系统应用于开闭幕式的信号制作与转播,由广州博冠光电自主研制的首款国产8K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则全程服务了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的直播信号采集。
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傲雪认为,8K转播采用了当今世界最高电视播出技术标准,对画面质量、制作难度和传输带宽都有更高要求,可以带给观众更真实、更震撼、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2021年年初,我们接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一任务。”据张傲雪回忆,在真正进行产品开发前,他们还需要进行多月多轮的技术调研与方案论证,最后只剩下不到半年的产品开发周期,时间十分紧迫。
70多人的技术团队全心投入,夜以继日,最终解决了8K50帧无压缩信号输出,突破了镜头卡口、小型化、机身散热等关键技术瓶颈。
张傲雪期待,8K超高清科技成果将从冬奥会这一“实战场”“练兵场”走向城市发展的“应用场”,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8K转播的出色画质,依赖现场高色彩还原的光品。冬奥会上的热门打卡地——户外钢结构大型艺术雕塑炫彩夺目,其中金线银线光影艺术装置,则采用了广州市雅江光电设备有限公司的电脑灯和投光灯。
灯光图案与环境载体充分结合,用光讲好冬奥故事,让全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光影之外,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等地,均能看到广州锐丰音响科技技术人员忙碌的身影,在-20℃的环境下,专业的扩声设备,以“扛打”的实力为冬奥稳定服务。
赛事“护航者”
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北京冬奥会把“你”“我”汇聚成了“我们”。
2022年冬奥会,共有来自100多个国家、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他们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一下飞机,就能领取到翻译机。
这些便携式翻译终端使用了讯飞多语种语音及语言技术,支持中文与60种外语互译,全球各地的运动员通过它可以无障碍沟通。
“用科技的力量,打造一个信息沟通无障碍的平台,在各国人民之间搭建起了友好的桥梁,为世界多样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舞台。”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媒体总监张艳芬说。
在冬奥会各大赛场周边,由广州禾信仪器自主研发的22辆大气VOCs秒级多组分走航车被投放于此。车顶探头像一只“电鼻子”,可以识别空气中的有害有机物,甚至判断污染源出自什么类型的工厂。
该车2017年在国内率先推出,可秒级响应、实时在线监测300多种VOCs(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获得城市VOCs时空分布情况,建立3D污染画像。
据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粘慧青介绍,22辆走航车共发现了近300个异常点位,为政府对排污企业的分级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实现了大气污染物的有效减排,为赛会期间的空气质量监管指明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广州维智数字孪生团队负责人李卫红及其团队,在3个月内多次与冬奥会场馆安保部门沟通,并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场馆安保部门及预案专家提供的人员、安保运行方案和114套预案文本等数据建立了冬奥安保知识库。
为保障赛事顺利进行,他们研发了预案配置管理平台,对预案进行结构化管理、预案推演以及对预案进行三维模拟仿真,同时制定了预案评估和优化方案。
疫情防控“特种兵”
“累计为冬奥会检测超70万管,占冬奥会北京赛区核酸检测总量约30%,最快3个小时可以出检测结果……”
作为冬奥会核酸检测保障的主力军之一,广州企业金域医学承担冬奥会的核酸检测服务保障任务,彰显广州科技力量。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高级副总裁汪令来介绍,金域医学成立一支近500人的冬奥服务团队,重点负责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速滑馆、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北京冬奥村等超50个区域的核酸检测任务。
总量大、时间紧,如何让核酸检测“采送检”全过程的效率再翻一番?
汪令来提到,为实现闭环内核酸检测“随采随送随检”,金域医学联合广州实验室等科技力量,推出自主研发的冬奥版“猎鹰号”移动医学检验实验室。
作为最新研发的科技抗疫“利器”,冬奥版“猎鹰号”移动实验室与传统集装箱式移动实验室相比,可拓展、易装卸、占地小,同时配备多台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全自动点样仪等核酸检测自动化设备,日检测产能可达到传统移动实验室的3倍,最高接近3万管。
“我们首次采取‘采运检一体化’检测服务,通过全流程信息化,确保检测效率最优化,平均6小时即可出具检测结果。截至目前,金域已累计为冬奥会检测超70万管,检测量约占据北京赛区三成。”汪令来说。
“安全”是北京冬奥会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在被称为“最美的冰”的首都体育馆,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赛拉 智能感控机器人,成为冬奥场馆的“防疫管家”,不仅能自动捕捉监测每一名进馆人员的体温,还能代替人工对场馆约4.5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日常消杀。
“这款智能感控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具备自消毒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集消毒、测温、无菌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被称为疫情防控的特种兵。”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翔说,机器人的消杀效率可以达到99.999%,可以连续工作4个小时,然后自己回去充电。
防疫“特种兵”,既节省了人力与物力资源,保障了冬奥期间的防疫安全,也提升了首都体育馆的科技形象。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刘珊
【作者】 刘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 广州科技力量闪耀北京冬奥会 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