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座舱的感官体验最为直接,近年来其智能化程度正在呈现肉眼可见地增长。在未来智能座舱将会发展成我们的第三生活空间。“大尺寸全高清数字仪表盘+大尺寸高清悬浮娱乐中控大屏”已经不能满足部分车企的胃口,车控屏、副驾娱乐屏增长态势显著。智能飞屏、车机联动功能不断拓展,物理按键的交互逐步被取代,与娱乐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除了座舱娱乐系统、信息系统、通讯系统、人机交互、驾驶员监测、乘员状态检测等,还可基于感知理解座舱内外的场景,为驾舱或者用户提供更多场景、新服务和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相比于手机,汽车这个家和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
在道路上,更安全地智能行驶。
经过某些封闭路段时,人们不用再时刻紧绷注意力,而是将主要驾驶任务交给AI完成。对于潜在的交通事故,汽车也能及时感知,做出提醒或协助应对。
在车空间里,更加轻松和智能化地做更多事。
无论是微信聊天、还是待办事项记录,又或者是音乐播放,手机上有的小程序,汽车上也能有,在家和办公室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一场变革,正在悄然发生。现有的一系列新技术和新尝试,正在让设想的一切成为现实。
以车为核心的移动空间,在行业内也已经有了越来越明确的目标方向——智能座舱。
终极智能座舱的技术图谱
智能座舱是什么?
如同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的对比,智能座舱的演进过程,也类似于智能手机系统的进化。手机系统,从处理短信、电话等基础功能,进化到拥有播放音乐、视频、进行语音交互等智能功能,真正改变了人们使用手机的方式。
作为汽车与消费者的近距离高频触点,座舱的进化,则是汽车智能化具体而微的体现。从最早的收音机、磁带播放、CD、DVD等数字娱乐功能,到离线导航,再到在线导航、语音助理等智能功能,智能座舱,正在以数字化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出行生活。换而言之,智能座舱将成为出行生活的助手。
它的终极形态,会是什么样?
根据罗兰贝格公司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发展报告》,2030年后,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发展的终极形态,能够实现全天候环境感知和完全自动化。而智能座舱,最终也将成为人们的第三生活空间。
然而,要支撑起这一宏观概念,靠的却绝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无论是感知技术,还是理解和表达技术,智能座舱的技术图谱,都要有所储备。例如,哪怕是一块汽车前挡风玻璃,都有可能成为具有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智能屏幕。
为了实现这项技术,智能座舱会以触摸-语音-手势的多模态交互模式,对车辆上分散的感知技术(如人脸、声纹识别)进行整合,形成全方位的用户输入理解。
然后,通过音效、增强现实等技术,像人一样与用户进行交流表达、完成用户的指令。
其中感知技术解决的,是“输入”层面的问题,分为环境、用户、需求三大块。细化下来,不仅涉及场景引擎,还包括知识图谱、人脸识别、多模态交互、声纹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
而表达和展示技术,解决的则是“输出”层面的问题,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对用户的指令进行反馈和服务。这其中,除了AI音效、情感表达、现实增强等基础技术,还涉及如手机小程序应用在内的框架搭建技术。
组局智能座舱,时机已到
从用户角度来看,当下的汽车产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
目前,多个行业如美团、滴滴等,都已经推出了定制出租车的服务,可以说是暂时用“人工”代替了将来由AI负责驾驶的过程。
随着用户的私人化需求变得更高,定制出租车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用户要想拥有自己的专属私人空间,智能座舱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一面是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另一面是日趋成熟的技术。软件上来说,今天的智能座舱行业已经接近成熟。
自动驾驶正处于各技术相互融合的阶段,语音、触屏等技术,也在朝着多模态交互的方向发展。只要能够做好按键、屏幕和语音的结合,就能真正实现汽车与人交互的无缝衔接。
而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多名玩家的参与。如今早已不仅仅是一两家汽车企业,在推动智能座舱的发展。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智能化已经成为主流。
来源:国际全触与显示展
关键词: 关注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革命 智能座舱 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