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者来说,打破续航里程的焦虑才是他们最核心的诉求之一,面对一个个卡脖子难题,动力电池企业的新技术如何实现迭代升级呢?

在一家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研发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新材料研究的测试。

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实验人员告诉记者,限制目前的电池产品实现更低成本、更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核心条件来自于材料。这个实验室计划形成包括新储能材料化学体系在内的几个主攻方向,力争解决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具有原创性、竞争力的电池解决方案。

在过去的一年,这个实验室申请了将近1000件专利,包括动力电池的材料、结构、系统、工艺、设备等方方面面。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高级经理魏奕民表示,目前整个团队已经招募了80名高端研发人员,几年后或有千人规模。争取在3-5年内实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受到新能源行业、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大市场、新技术、高要求,是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的装机量同比增长了17%。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要占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新能源汽车每产销一台,都意味着动力电池市场的进一步增长。市场背后是技术的支撑。

目前,在全球市场份额排名前四的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中,两家是中国企业,合计占比达到32.11%。未来,石墨烯电池、固态电池,甚至是氢燃料电池等不同技术路径,都在不断打开机会窗口,成为全球动力电池巨头竞争的新市场。

不过,新能源车还是会有偶发的自燃事故、低温续航衰减等问题也是行业痛点,这对电池的安全可靠性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将倒逼生产企业不断优化改进,期待看到更好的产品面世。

关键词: 续航 里程 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