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飞扬”火炬采用清洁低碳氢能作为燃料;冬奥赛区共投入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配套建设加氢站30余座,全面实现交通领域绿色用能。

这只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序章”。昨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

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划》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我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下一步将因地制宜布局制氢设施,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统筹规划加氢网络,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加气站的场地设施改扩建加油站,探索站内制氢、储氢和加氢站一体化的加氢站等新模式。

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据有关市场机构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氢气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年,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氯碱、焦炉煤气、丙烷脱氢等工业副产氢占比约两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

制氢原料以化石能源为主导,制氢过程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对此,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目前虽然我国现有氢气供应体系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下一步将鼓励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不断提升。

严禁以氢能名义“跑马圈地”

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市场应用中迭代升级,才能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换,从而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王翔说。

如何在规划之初设定好准入门槛,让氢能产业实现更好发展?

对此,王翔表示,氢能发展严禁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严格落实能耗管控责任和生态环保要求,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运营标准规范;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曹政 )

关键词: 氢能核心技术 制造工艺 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 二氧化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