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峻的2021年年中,上海汽车MG品牌车型远跨重洋,在欧洲以周为单位频繁交付,节奏比一些本地主流品牌要快数倍。即使在“封控区”,许多空旷的欧式大草坪上也不断上演着MG的交车仪式,堪称一道景观。
2021年成为上汽出海在欧洲把握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上汽海外销量突破69.7万辆,同比增长78.9%,占比集团整体销量12%,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品牌占比超过60%,已形成六个5万辆级市场。在日前的媒体沟通会上,上汽海外官方表示欧洲将在今年成为其首个10万辆级市场,最终销量预计在12万辆以上,持续做大欧洲市场。
MG品牌全球的交付量去年突破了47万辆(包括中国在内),连续3年成为“中国单一品牌海外销量冠军”,而且在全球中国以外的17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的前十。
上汽集团总裁助理、上汽集团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汽国际总经理余德表示,今年整个海外的目标,从集团的层面,整个上汽集团今年的目标是要突破80万辆,其中MG争取在50万到60万。
不过即使站在12万辆的历史性突破基础上,上汽的欧洲战略仍是时间紧、任务重。2025年上汽海外销售目标为150万辆,按照1700万辆的欧洲市场在8000万辆全球市场中的占比计算,届时上汽在欧洲的销量需超过31万辆,较之2022年要翻近三倍能够实现吗?
一年三倍
“2021年的成绩只有三倍,2022年的成绩至少三倍。”上汽国际欧洲公司副总经理刘新宇在采访中表示。
早在2019年四季度,上汽开始进入荷兰、比利时、挪威等电动汽车友好的欧洲国家,试水欧洲市场,随后在2020年全面策划布局欧洲。一方面上汽下属物流公司安吉物流开辟了自有欧洲航线,另一方面上汽开始部署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多个欧洲汽车生产、消费国的子公司,构建销售服务网络,并以上汽MG的名义先后赞助了包括英国利物浦、法国里昂等多支当地著名足球队,同时导入中国经验协同当地社区抗疫。“我们非常重视跟当地的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要让大家知道MG不是来做贸易的,我们是和大家长期生活在一起,是大家生活的一分子。”刘新宇表示。
2021年,上汽的欧洲战略落地开花,成立5家子公司、2个配件中心,主力乘用车品牌MG和商用车品牌Maxus销售网络超过800家,覆盖了欧洲大陆17个国家(含英国),销售7.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超过4万辆),其中MG品牌同比增长超过300%。2022年,上汽欧洲销售网络将超过1200家,基于此MG在欧洲的销量将超过6万辆,较之去年2.1万辆的成绩再翻三倍。
把握机遇建立先手优势
与大部分中国品牌开始于2022年推进北欧新能源战略不同,上汽在欧洲的出海战略可谓深入“腹地”。德、法、意等国不但是主流汽车品牌的原产国,当地民众的本国品牌忠诚度也极高。“纵观过去几十年,能真正在欧洲站稳脚跟的舶来品牌寥寥无几。”刘新宇表示,但在碳中和背景下,随着欧洲成为禁售燃油车的“先锋地带”,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品牌宽容度更高。而且,在减排政策下,欧洲各国提供的新能源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汽整车进口10%关税的价格落差,为在电动化方面具备先手优势的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在欧洲消费者面前公平竞争的机会;此外,占据欧洲23%市场份额的标致雪铁龙PSA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在去年宣布合并,并以PSA主攻欧洲、FCA主攻北美为方针重新划分市场范围,进而进行渠道调整。而PSA和雷诺正是上汽在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基盘比较大但主要集中在传统汽油车,而新能源领域我们在续航、质量、保修等方面都优于竞品,价格也很有竞争力。”刘新宇表示,新能源这一蓝海市场的出现,和主要竞争对手处于调整期,为上汽在欧洲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
但要把握住机遇,在2020和2021年并不容易。
芯片短缺和航运压力成为过去两年全球汽车产业链共同的“噩梦”,对于采用整车出口方式进入欧洲,且正好处于市场爆发期的上汽来说,航运压力更甚。
受疫情和苏伊士运河突发事故的影响,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疫情前由最低700美元迅速攀升至7000多美元,甚至1万美元的历史高点。不仅运价昂贵,而且运力短缺,集装箱、滚装船都是“一船难求”。应对挑战,上汽从自己的船队安吉物流中调配了一些内贸船转作外贸,并且还在疫情当中增开了欧洲航线,建立起了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欧洲4条自营国际航线;此外,上汽还在3月与中远海运成立滚装合资公司。“如果这次没有安吉的支持,我们会很惨。即使东西出去也是高价,甚至翻番。”余德表示:“集团能够有今天的海外业绩,离不开集团多年来对整个业务的规划。”
上汽的体系胜利不仅在于应对危机,还在于未雨绸缪。1月17日,上汽集团与中国船舶集团正式签署协议,中船江南造船将为上汽旗下安吉物流“量身定制”2艘LNG双燃料、低碳环保、拥有7600车位的远洋汽车运输船(滚装船),积极满足上汽以及国内其它自主、外资品牌不断增长的出口业务需求。至此,上汽安吉物流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自营船队,拥有包括12艘江船、13艘内贸海船、6艘外贸专用船在内的各类汽车船31艘。
安吉物流总经理王泽民介绍,此次2艘LNG滚装船运载量可以达到7600辆国际标准尺寸乘用车,如帕萨特一类的产品可以装到5300辆左右,且达到欧洲2023年的全球最高碳税要求EEDI 3阶段,“全球都可以跑”。这将为安吉物流和上汽海外出口建立先手优势。
而且,远洋滚装船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建造周期,在运营上与国内航运完全不同,需要与不同国家的码头进行交流交涉。因此,两艘船的添置除时间前置外,还可以帮助国内车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这将为安吉物流和上汽海外出口建立先手优势。
欧洲标准的全球车
如果说从0到5万辆的突破是借势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风口而上,那么5到10万辆,及至2025年超过30万辆则再是依靠风口或先手优势便能实现的目标。与各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的策略一样,上汽要做大欧洲市场,本土化将是其不可或缺的下一步。
规模优势之下,上汽成为首个能够针对海外市场需求打造全新车型的中国企业。2022年,上汽将在欧洲推出一款为欧洲量身定做,基于上汽最新自主平台架构,以全球化的标准和品质打造的全新电动车EH32。
作为全球车,EH32在设计阶段由上汽中国和英国团队协同进行,“我们反复在问的就是欧洲消费者的品味是什么样的。”上汽集团数据业务部副总经理、上汽乘用车首席数字官张亮表示,EH32非常强调运动性,同时将科技感融入其中。这款4米2左右的车型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略小,却更契合欧洲用户需求。“在中国(这样的运动化车型)主要对标运动爱好者和部分女性群体,但欧洲则对标了主流人群的需求,同时在安全、操控、性能方面满足中、欧两地消费者的共性需求,并在达到全球标准的基础上,实际场景落地效果良好。”张亮表示。
所谓全球标准主要体现在安全、环保、耐久等方面,欧洲近期出台了多项标准更高、具有全球引领型的要求,要满足这些标准,势必带来更高的制造和服务成本。饶是如此,上汽仍坚持推出全球车型。“设计这款车真正的目的是想用一款自主新能源平台的拳头产品来替代燃油车。”刘新宇表示:“这是我们最大的初衷,也是我们最大的梦想。”
在全球建立本土化体系
要在欧洲发挥出EH32的拳头效应,则有赖于上汽在欧洲,乃至全球构建的本土化体系。
“本土化其实是系统工程,路线方针对了,干部是决定性因素,当然首先是人。”余德表示,得益于中国第一个合资车企和上海自身的区位优势,上汽集团拥有一批能够站在海外的干部队伍,以及海纳百川的企业文化。“我们相当一部分的核心干部都是外籍,包括印度、中东、东欧等重要区域的一把手全部是外籍干部。我们还是有这份自信的。”余德表示。
在“人”和面向全球的产品研发基础上,上汽海外在销售、渠道和品牌方面都积极推进本土化。销售服务方面,对标当地市场竞品最高的服务标准来制定,并提供高感知度的现场服务和高保障度的售后服务;渠道建设方面,根据全球各地情况,综合运用当地4S店体系、代理体系和城市展厅;品牌方面,目前,MG在海外的社交媒体粉丝突破445万,并积极借助利物浦球队等各大IP的品牌合作,通过社交媒体营销增强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
在产品和营销体系本土化的基础上,本土化制造将成为支持上汽海外2025年150万辆目标的下一个“大动作”。
目前,上汽海外销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于海外生产基地。2019年上汽海外生产基地销量约6.4万辆,2020年受疫情影响销量约6.7万,2021年突破10万。从数据来看,海外生产基地的产销量在疫情缓解后迅速恢复,并且增长迅速,2021年增速接近50%。随着新基地的建成投产,海外生产基地产销量在整体海外销量中的占比将呈上升趋势,预计将在未来贡献上汽150万辆年度目标中的一半销量。
“我们在欧洲非常强调‘上汽’的品牌,而且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刘新宇表示。(朱世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