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国家旅游风景道、旅游交通体系等规划建设,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融合发展,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8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扩大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和农村旅游景点的覆盖范围,打造精品旅游客运线路,保障乡村旅游目的地便捷高效通达。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交通运输部今年分别同意海南省开展环岛旅游公路创新发展、甘肃省开展大敦煌交旅融合发展、青海省开展交旅融合发展等,要求各地细化试点任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措施,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

湖北省政府印发《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推进交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旅游风景道示范线,健全交通服务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积极开展旅游航道建设,实施内河游轮港口示范工程。推动老旧县乡道改造,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建设,提升农村骨干路的技术标准。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旅游、自驾游等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的《交通强国甘肃方案》明确,要推动交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亚民表示,要以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建设为抓手,深度挖掘公路沿线旅游资源,打造“景道互联”“客源互送”“快进慢游”的公路旅游交通网络,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公路+特色村镇”“农村公路+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全省镇村公交开通基本实现全覆盖,年服务群众出行超过1亿人次,农村公路服务农村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物流发展等能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重要产业、旅游、物流等节点等级公路全覆盖。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与民俗文化、特色小镇等组合开发的农村公路,推动农村公路由“交通线”向“风景线”转变。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印发《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汪东杰介绍,该文件的亮点之一是深度融合、特色示范。“我们在修路的同时,把公路与生态、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计划建设一批‘路景产人’共同富裕的特色示范路,形成‘一县一路’典型样板,把山区26县公路打造成自然生态、安全畅通、舒适美丽的山区共同富裕走廊。”

带热乡村旅游

“毛细血管”般的乡村旅游公路增强了城市、乡村和景区的通达性,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带热乡村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村民增收致富的“生命线”。

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官网日前发布的《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显示,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特点的不同,交通运输主动融合特色产业、电商、文化旅游等,探索出“交通+特色农业+电商”“交通+文化+旅游”等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有效带动了种养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山西2018年起推动以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为重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在高质量推进交旅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四小介绍,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建成后,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加速了人流、物流等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旅游公路逐步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和旅游的重要窗口,带火了乡村经济,也带热了乡村旅游。

其中,晋城沁水县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主线,探索出了“公路+乡村旅游”的新发展路径。旅游公路建成后,带动了沿线100余家民宿、农家乐快速发展,助力18个贫困村近5000人脱贫。沁水县杏则村以公路开通为契机,大力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发展徒步休闲旅游。村集体统一低价回收废旧宅基地并改造为民宿,将村民自建新房的二层打造成客栈,带动村民增收。杏则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张洪介绍:“杏则村已建成龙隐山居千亩连翘基地、综合田园体等多个产业项目,今后将依托资源开发更多项目,打造产业兴、村民富的幸福村庄。”

甘肃推动陇原乡村振兴“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农村公路路衍经济,推进农村公路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资源等多元融合发展。陈亚民表示,“十四五”时期,甘肃将着力打造千亿级路衍经济产业集群,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公路+特色村镇”“农村公路+乡村旅游”“农村公路+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推进交通运输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消息,北京今年创建了72条共计225公里“美丽乡村路”,并从中评选出17条共计88公里“最美乡村路”。近年来,北京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使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如今,覆盖面广、通行能力高、附属设施全、产业带动力强的乡村公路网正日趋完善,不仅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探索出“公路+乡村旅游”“公路+景观”等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

记者了解到,去年10月,北京市延庆区的大庄科乡莲花山路改造完工,开通了公交路线,旅游大巴和自家车开进了村里的农家院和民宿,带动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路修好后,村里游客增加了很多,尤其是散客明显增多了,我们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三成以上。”大庄科乡汉家川河南村村民潘学峰说。

入选“2019全国美丽乡村公路”的安徽呈灵潜旅游公路,起于呈坎镇呈坎村,串联起呈坎古村落、灵山景区、蜀源古村落及潜口民宅等。近年来,该公路在建成步道的基础上,实施“彩色化、品质化”改造,通过景点做亮点、村庄做景点,将古村落、古民居、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串点成线、串珠成链。

去年通车的福建省苏平旅游公路目前已成为沿线地区的兴村富民之路。“公路修通之后,游客越来越多了,村里建了50多家民宿,有不少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选择回来发展。”苏平片区岱峰村世境西岸民宿管理员方境苓说。部分村民还负责清理民宿周边环境的卫生,栽花栽树。村民们投入的精力多了,收入也随之增加。据了解,苏平旅游公路的8条联络道衔接了23个行政村,让5万多人受益。

探索持续发展

以公路为支撑,以产业为引领,以实现群众的幸福梦想为目标,业界普遍认为,旅游公路的建设对于推动交旅融合、助力产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旅游发展已进入休闲度假时代,随着世界级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的推进,大量度假地和旅游休闲城市的郊区乡村都会成为休闲度假目的地。我国家庭自驾车拥有量巨大,而自驾又是大多数家庭休闲旅游的主要方式,因此,旅游公路建设对推动旅游市场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

“建设乡村旅游公路是推动‘公路+乡村旅游’‘公路+人居环境’‘公路+特色产业’等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完善乡村交通服务设施,还可以打造乡村美丽的风景线,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实现主客共享。”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印伟说。

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唐承财看来,便捷的交通是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产品和交通旅游产品的衍生,如乡村汽车房车营地、乡村旅游点、农特产品销售网点以及乡村自驾旅游线路等。比如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草原天路,原本是为修建风力发电站而开辟的道路,现已成为“网红”精品自驾旅游线路。乡村旅游公路也是城乡融合发展下乡村经济的催化剂和黏合剂。乡村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推动交通、旅游、文化、休闲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体系的大融合、大发展。

但旅游公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整体规划、利用效率不高、建设标准相对落后等。对此,业界也给出了建议。

“旅游公路建设应当坚持‘公路+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理念,根据区域定位和地方旅游发展实际,高标准规划设计旅游公路;要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原则,将旅游公路建设统筹到当地‘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要把公路往农村纵深处延伸,实现‘产村相融、景路相通、交旅结合’,帮助沿线村民依托乡村旅游实现增收。”印伟表示。

唐承财认为要逐层推进,启动全国乡村旅游公路发展规划,各省市制定乡村旅游公路建设方案,引导乡村旅游公路科学发展,要以旅游景区、传统村落、重点旅游村、休闲农业园等为依托,对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启动区域性乡村旅游公路体系建设;以数字乡村、农特产品赋能、科技富民等为支撑,利用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契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居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唐伯侬)

关键词: 旅游 乡村 推进 公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