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湖北医药学院图书馆广场上,230余名师生围着一架“小蓝鲸”直升机,在上“航空医学救援开放课”。据悉,这是医药学院首开的航空医学救援专业课,业内人士认为,在秦巴山区开设航空医学救援课不仅是新的创举,更有现实意义。

“空中急救直升机配备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吸引器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中远程院前急救与转运监护急危重伤病员。”十堰市人民医院航空救援科主任郭文萍结合自己上机救援50余次实战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科普航空医学救援知识,和直升机组人员与同学们亲切互动,让大家领略空中抢救的动人魅力。

据悉,十堰市于2016年开始空中急救工作,2017年健全了十堰120空中急救体系,2019年成为全国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城市,全市共开展62例空中急救,获得全国通航与医疗救援集体与个人奖16项,“飞”在全国前列。

十堰市人民医院作为全市120空中急救基地,完成52例空中急救,同时开展空中救援培训、演练、科研等活动20余项,创办航空医学馆,开展空中急救科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此,该院副院长刘杰联系湖北医药学院第三临床学院,倡导开设“航空救援专业课”,成为全国首次开设该课程的大学。

今年2月开学后,湖北医药学院教授、十堰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家敏为240多名学生开讲“第一章 航空医学救援概述”。4个月来,7名空中急救专家自编素材通过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帮助同学们系统学习掌握了航空医学救援基本理论、技术与流程等学科知识。(邹明强)

关键词: 航空医学救援专业课 湖北医药学院 航空医学救援开放课 空中急救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