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大系统中,课程建设虽只是微观的要素,但却关系到教育的根本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福建教育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校长教师培训,引领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以课程思政促进课程提质创新,引领课程面向未来。

从天然走向自然,提升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有天然和自然之分,天然是教材中较为显性的成分,如在语文、历史、音乐、美术学科中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浓厚的教学内容,它们易发现、易开发。但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能仅停留于此,为了提升中小学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学院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引领中小学教师把育德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超越知识本身自然生发出课程思政元素。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汉字的美、造字的智慧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和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物质的构成中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反应中,理解对立统一规律;从影响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因素中,理解“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

除了教材内容,还充分利用课外素材,从作者人物、事件背景、情境创设、任务设计、教师言行、学科实践、学习文化等多方面自然生发。

从混合走向融合,优化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

混合是加法,是如盐在沙的“课程+思政”。融合需要方法,是如盐在水的无痕教育。如果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是“两张皮”“贴标签”的加法现象,则既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落地,又不能发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独特价值。为了化解这一问题,学院引导教师改变观念,基于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学情特点、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亲历价值体验、实现价值体认、促进价值践行。既实现育德,又润物无声。

如《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这是一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大数,通过设计“推算1亿张A4打印纸摞起来有多高”“推算1亿粒大米有多重”这样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和验证方案完成推算,推算结果发现1亿张A4打印纸摞起来大约有1万米高,比珠穆朗玛峰(8848.86米)更高。“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一个人吃一辈子都吃不完”“每人节约1秒,全国人民就可挤出42年多的时间”,学生通过推算,自然增强不能浪费、珍惜粮食、珍惜时间的意识,培养数感、数学思维、科学精神,培育奋斗精神。在此课例中,教师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设计推算任务,学生在推算的过程中深刻体悟到节约和珍惜的重要性,逼近了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核心,同样也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完成了价值体认,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德过程。

价值体认作为价值观内化的重要环节,它的实现可能随着学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语文、英语学科可能在语言的细微品悟中实现,音乐学科可能在旋律和节奏的深度品鉴、学生的反复歌唱、微创作等过程中实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可能在观察描述或计算推演或实验探究中实现。体验感悟的深度实现要基于课程的特点进行引导,如,活动型课程要关注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往的机会,促成体验感悟。体验感悟要基于内容的特点进行引导,抽象的内容需要具象的转化、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和践行;事物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辨析进而深入认识本质,形成理性的价值选择。体验感悟要基于学情的特点进行引导,小学阶段更多的是以事例启蒙,初中更多由情入理,高中则更侧重以理促情。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是价值观培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教学和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过积极的学习生活,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为外化践行创造条件和平台,让学生沉浸其中。

从物合走向化合,以课程思政引领课程面向未来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对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课程新的内涵。学院紧紧扭住课程思政这一抓手,引领中小学探索项目化、研究性等跨学科学习,使教育教学改革从标量蝶变为方向矢量,在化合中避免“两张皮”的现象。

研究团队在福州屏东中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与信息技术课程进行跨学科重构化合,引导学生通过对真实、复杂问题的探究,在参与的全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习得技能、自主修德。学期之初,教师先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普及讲座,布置学生本学期拟完成垃圾分类的项目研究,学生分组、拟定主题。有的学生选择了垃圾分类的问题,有的学生选择旧教辅教材的回收问题,有的学生选择居民绿色出行的问题,还有的学生选择超市果蔬农药调查。开展这些研究,学生必须掌握收集资料的信息技术,教师讲授“如何收集资料”;资料收集完成后必须处理数据,教师讲授“如何处理数据”;学生必须进行问卷调查和验证分析,教师讲授“问卷星的制作与运用”;学生进入撰写调研报告的环节,教师讲授“Word文档排版与技巧”;学生进入班级汇报环节,教师讲授“PPT的制作与技巧”;项目进入对外宣传环节,教师讲授“网页的制作”。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成果在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得11个奖项。

这既是学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创新,也是课程思政在道德认知、实践行动方面的创新。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受启发受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一名初中学生在参加生态文明主题的调查之后,给福建省总工会写信,呼吁关注环卫工人的生活状况。时任省总工会领导专程到该学生家中,与之共同探讨环卫工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问题。“这次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垃圾分类对福州市乃至全国的重要性。我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有了提高,也更深刻地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课程总结中都有类似这样的笔记。课程思政和核心素养互利共生,课程思政正在引领课程提质创新,面向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黄丽萍)

关键词: 福建教育学院 课程提质创新 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