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与医学教育工作进展成效。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介绍,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已建成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学科领域中数量最多的。
自2008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牵头组织实施了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控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专项支持获批上市Ⅰ类新药达80个,是专项实施前的16倍,有力推动我国新药研发由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我国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跨越式提升。刘登峰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依托重大专项长期部署积累的研发能力、人才团队和技术平台,迅速确认病原,并开展科学溯源,研发系列诊断产品,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攻关等,为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在新冠疫苗研发领域,国家卫健委作为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副组长单位,承担了药物研发、疫苗研发以及相关的临床试验等重要工作,设计了5条新冠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组织优势团队进行科技攻关,为后续新冠疫苗几十亿的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卫健委还创制了全球首个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车间技术标准,实现数以亿计的新冠疫苗安全量产。截至目前,我国新冠疫苗的产出量和品种数均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9款疫苗获得国家药监批准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3款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集采清单。
我国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在心血管等常见病、多发病的20个领域,建成50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物医药领域建成7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北京协和医院等5家医疗机构,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109家委级重点实验室,实现省级行政区域委级重点实验室全覆盖;启动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建立科研院所稳定支持的资源配置新机制,健全完善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科研诚信、成果转化等医学研究管理政策,有力促进了医学研究规范健康发展。
同时,加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强人才规范化培养,强化依法安全监管。目前,全国已有从事人间传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的P3、P4实验室63个,P2实验室4.6万个。我国已搭建了比较完善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平台体系,为科学研究、疾病防控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师数量已达428.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达3.04人,数量接近发达国家医师配置水平。(柴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