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宛玲)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

来自美国的马克力文目前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他曾是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获得者,拥有中国绿卡。在中国的十多年间,通过教书、写作、唱歌、写歌……马克力文观察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也记录着自己在中国的点点滴滴。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环球资讯广播记者朱宛玲,一起走进马克力文,听听他“遇见中国”的故事。

作为一名社会学博士,马克力文习惯用社会学的眼光去打量身边的一切。而到目前为止,他在中国已有长达17年的执教经历,这也让他有了观察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独特视角。

马克力文说:“十几年前很少有家长会说英文,而现在不少家长能说英语,可以在家里同孩子们进行英文对话。所以现在的学生不光英语能力比以前的学生更好,说英文的时候也更加自信,因为这也算是他们的日常。”

再比如,辅导学生毕业论文时,马克力文会要求学生们在春节假期后也就是春季学期一开学就提交论文初稿。早些年无法按时提交初稿的学生们会给出“家里网不好”、“家里没电脑”这样的理由,而现在这样的理由几乎绝迹。事实上,即便近两年由于疫情缘故教学改在线上进行,学生们都能出现在线上课堂中。不过,课堂上偶尔会出现一些有趣的“意外”事件,也让马克力文更加了解自己的中国学生和中国社会。

马克力文说:“有个学生的妈妈总在11点15,还有10分钟下课的时候叫他吃饭,还有学生抱怨无法完成作业,因为妈妈总是让他做这做那。这些故事都很有意思,也让我更能理解我的学生们。这也让我意识到学生们这学期在家同时还保证上网课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2005年,马克力文来到中国,“超多的自行车”成了中国给他的第一印象。而如今,经常会有学生的家长从外地开车来看望他们的孩子或是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这也让马克力文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

马克力文说:“多年前,学生们毕业的时候,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非常少。他们要从全国各地赶过来,花销不少;现在来的家长就多了,这意味着他们能负担来北京的路费、住宿等花费。还有不少家长是开车来的。在我看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许多人家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改善。”

这些年,马克力文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他都会探寻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品尝种类繁多的美食。而这些经历,都被马克力文写在了歌里。

入乡随俗吃鸡爪子,写一首歌;体验了抖空竹,写一首歌;为正在抗击疫情的人们加油,写一首歌……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不仅印在了马克力文的脑海里,同时也被记录在了一本厚达70多页的歌谱里。“我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歌,歌里会有我的一些社会学角度的观察与分析。我写的所有歌都是关于中国的不同方面,或是在中国的不同体验。”  

小时候,马克力文便喜欢抱着吉他边弹边唱。多年前,还曾经登上过《星光大道》节目的舞台。来中国后,马克力文才开始自己创作歌曲。拿他的话来说,中国让他充满灵感。

马克力文也喜欢跟人打交道。初来中国在江苏淮安当老师,他会径直走向校园里正在读英文书的学生,与他们聊天;打车软件流行起来后,遇到定位不准的情况,尽管不会说中文,他也会想办法向周围的人们寻求帮助;他的社交软件里有8000多个联系人,闲暇时会主动找朋友们说说话。

马克力文说:“有时候别人会跟我说,马克,你要是能说点中文,就可以一个人做很多事儿。我的回答是,我为啥要一个人做?我了解了许多关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知识,吃到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但最重要的是,我能跟不同的人互动。如果什么事儿我都自己一个人去做,我会失去很多与人互动的机会。”

尽管已经70多岁,马克力文依然享受着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教书、写书、唱歌、写歌。或许未来还会拿起手机或相机,用图像记录下自己看到和理解的中国。当被问及未来还会在中国待多久时,马克力文毫不犹豫地说:“这里就是我家。”

而他最新写就的那首歌,叫做《除中国外我哪都不想去》。

关键词: 独特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