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宇晨):在太空“出差”近6个月的神舟十三号乘组即将返回地球家园。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中,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一次。每次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现场的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人员是首先看到舱内航天员的人。他们要对航天员做哪些询问和检查?半年的在轨驻留时间,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又有哪些改善?

在“太空出差”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马上就要返回地球家园了。此次飞行任务不仅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新纪录,达到180天,同时,我国空间站也迎来了首位女航天员。那么,这些特别之处,会给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医监医保工作带来哪些变化?中国航天员中心着陆场医监医保副主任设计师吴元亮说:“(太空驻留)时间越长,对(航天员的)运动系统,包括肌肉骨骼的影响就越大。我们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会进行重点防护,在轨也进行了一些锻炼,包括对抗肌肉萎缩、对抗措施,让返回后(航天员)有一个更好的状态;跟‘神十二’相比,(这次)有女航天员,我们也在保障上又有一些不同,包括私密性保护、药品、健康保障准备的物品,都会有一些不同。”

返回舱成功落地后,如何让航天员们安全出舱是门学问。据了解,航天员们在出舱前不能轻易行动,须由外部人员检查返回舱的状况,确认没有意外、故障等危险情况后才能打开舱门。接着,专业人员会对舱内的气体和微生物进行采集和研究,医护人员则要对航天员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受伤等情况。完成这几步后航天员们才可以依次被抬出舱。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解释说:“航天员返回地面以后,在着陆现场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立位耐力下降,也就是站不起来。航天员都要扶着、坐在椅子上,(被人)抬着。第二个是前庭功能异常。从国外经验来看,(航天员)可能会出现眩晕、脸色苍白、出虚汗,严重的可能还有呕吐现象。所以我们要用更周到、更贴心、更温暖的方式,为航天员提供一个比较舒的环境,帮助航天员度过最开始几个小时地面重力再适应的关键阶段。”

为此,在通常情况下,返回舱着陆之后,中国航天员中心的航天员医学监督与医学保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在舱内与航天员进行沟通。中国航天员中心着陆场医监医保副主任设计师吴元亮说,“首先是协助离开他的座椅,让他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舒服的体位;另外会对他进行液体补充,比如电解质,还有我们专门准备的恢复营养液,来保障他们能够更好地出舱重力再适应。”

据了解,“神十三”返回任务继续采用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工作模式。每一架搜救直升机中,除了搜救队员外,还有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医监医保的医生,他们也是近距离接触航天员的重要人员。吴元亮告诉记者,航天员出舱后,把航天员抬进医监医保车是首选方案,备选方式是进入医监医保帐篷,医监医保直升飞机则是保底方案。此前的任务相比,这三种载体在功能性、创新性、舒适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改善。那么,进入医监医保车后,还要对航天员的哪些健康指标进行监测呢?吴元亮介绍说:“到了(医监医保)车里边,我们还会(对航天员)进行健康体检,包括生理数据的采集,做心电图、测血压,以此来判断他的整体健康状况。因为在舱内(的时候),航天员穿着舱内压力服,我们能够做的检查很少,是一个初步的健康判断。所以我们在载体内的时候会对他一个较为详细的体格检查。”

可以说,医监医保人员就像爱护家人一样,事无巨细地考虑到航天员返回后重力再适应的各个方面。那么,回来之后,航天员们在饮食方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这一点,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吴元亮说,“刚返回的时候,饮食还是相对比较清淡的,比如说像小米粥、汤类,还有蔬菜等等,也是跟(航天员)个人的口味有关系,有些人可能喜欢偏素的或者偏辣的,根据他们个人的口味来准备。比如亚平是山东人,她可能会倾向山东口味一些。我们会准备各地类似地方特色,包括小吃什么的。”

阔别地球半年之久,归来后的航天员还要按照程序进行医学隔离和身体恢复。在经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三个阶段后,如果身体情况良好,航天员们就要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了。吴元亮说,“我们计划内是半年,通过半年的合规的训练,让他(指航天员)正常地恢复训练,参加任务。”

关键词: 载人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