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杨敏):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与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同日开幕。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多位政协委员表示,作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奥运会的筹备举办给北京留下了丰厚遗产,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绿色转型做出了中国贡献。

从2008年到2022年,世界看到了北京的发展变化,也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着眼未来的中国。2022年北京冬奥会精彩纷呈,“雪如意”“雪飞天”“冰丝带”“冰立方”等一系列冬奥场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何做好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实现其“后奥运价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沈瑾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表示,建设符合奥运标准的场馆及设施,同时考虑场馆的赛后可持续利用,正是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筹办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他说:“本届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制定2020议程后第一次全面践行这份改革文件的奥运会,可持续是标志性的理念和任务。这次奥运会有5个主要场馆是2008年夏奥的遗产,这些场馆的再利用是场馆建设的重要工作基础,所有的场馆在建设之初都同步考虑了赛时的使用和赛后利用的双重要求,同时制定了遗产计划。把冰上场馆改造好,把雪上场馆建设好,同时创造新的双奥遗产,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沈瑾表示,在冬奥场馆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在满足竞赛的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功能使用,同时给未来留有改造和调整的余地。

沈瑾说:“拿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来说,雪如意的顶峰俱乐部可以搞论坛展览,甚至餐饮,还有绝佳的视角。比如内环能看到运动员出发滑行,外环360度全方位可以看到秀丽的山色。结束区扩大尺寸可以把建成了体育场,可以做一些体育比赛和文艺活动。冬奥改变城市,这是冬奥留下来的更重要遗产,也是更深远可持续的。”

北京冬奥会给全世界留下了美好回忆的同时,也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让冬奥会后冰雪产业持续“热”下去,做到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曾参与“双奥”筹办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

连玉明说:“我觉得要把冰雪运动、冰雪消费、冰雪品牌纳入北京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之中,加大冰雪运动场地设施供给,巩固群众冰雪运动习惯,增强群众冰雪运动消费的黏性。京张地区包括京津冀地区应该抓住冬奥会有利的机遇,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冰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竞争力的冰雪产业企业,拓展一批冰雪竞赛表演市场,引进和支持一批高水平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落户北京,形成展示‘双奥之城’的重要平台。”

就如何强化相关产业的融合,创造新业态,带动新消费,连玉明表示,要高度重视国际国内区域协同合作,完善和拓展冰雪产业链,打造“双奥之城”世界品牌,他举例说:“(比如)冬奥会期间,首钢滑雪大跳台吸引了世界目光。在冬奥会以后,应进一步以首钢园为核心,把开发利用奥运遗产与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绿色高端发展统筹起来,辐射带动北京西部地区整体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复兴典范和奥林匹克推动城市发展典范。后续应加快制定北京冬奥会首钢工业遗存保护名录,布局建设首钢工业遗址公园,把首钢园的生态修复治理融入永定河生态建设,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打造‘碳中和’园区,推动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冰雪休闲、竞技表演、大众体育等新业态,跟世界滑雪、极限运动等体育赛事等结合,为首钢园打造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新基地创造更加有力的条件。”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