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倩):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2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在检察履职中深化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天召开“深化司法民主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新闻发布会。据最高检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介绍,2019年,最高检修订关于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规定,明确人民监督员监督方式包括参与公开听证、巡回检察、案件质量评查等。自新规出台至2021年底,全国检察机关共邀请人民监督员18万余人次,监督检察办案活动10万余件次。一些地方检察机关还积极探索对公益诉讼调查、司法救助、信访接待等其他办案活动的监督,拓展了人民监督员监督的范围。

童建明说,“检察机关对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意见高度重视,对提出的所有监督意见都要认真研究,依法作出处理,监督意见的采纳情况还要及时告知人民监督员。2021年,人民监督员在参与办案等司法活动中提出意见建议69000余条,检察机关采纳率99.3%。”

根据有关要求,司法行政机关承担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职责。司法部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局副局长闫晋东表示,目前,全国共有人民监督员23000余人,人民监督员队伍在年龄结构、工作领域、专业等方面已实现广泛覆盖。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科技信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于天飞2015年被选任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今年又再次当选。回顾多年履职经历,于天飞认为,参加检察机关监督活动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检察机关主动接受监督的决心,也体会到人民监督员用常识、常情、常理发挥监督的实效。

于天飞说:“人民监督员行业分布广泛,包括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和群众代表,我们在监督的过程中,不仅围绕法律适用、事实认定等方面发表监督意见,还从自己的专业领域、生活常识、日常经验等方面发表看法。比如,在一起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中,我从专业角度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标准认定上提供了专业技术建议并被采纳。”

最高检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表示,检察机关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坚持“应听证尽听证”,通过召开听证会搭建对话交流平台、司法民主参与平台,就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案件处理等问题当面听取听证员、案件当事人和其他听证会参加人意见,以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释法说理。

童建明说:“以检察听证化解矛盾纠纷,让人民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2020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累计对13.5万余件存在争议、有社会影响的案件组织召开听证会,案件经听证后纠纷化解率达到了93%。”

据悉,今年1月最高检印发《人民检察院听证员库建设管理指导意见》,对听证员库的人选确定、动态管理、履职评价等作出进一步规范,以推动检察听证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关键词: 检察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