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魏郁):因为向往,他们来到中国;因为梦想,他们选择留下。当外国人“遇见中国”,究竟会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今天,我们跟随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一起走近一位收集、纪录声音的英国艺术家秦思源,听听他“遇见中国”的故事。
在距离北京90公里的河北怀来“天漠”的戈壁、沙漠之间,英国人秦思源用斥巨资租来的四匹骆驼收集录制了一种已经远去的声音——驼铃声。
秦思源说,骆驼一度是过去老北京冬天重要的运输工具。听到驼铃声,就知道北京的冬天来了。“冬天骆驼会把煤运到城市里边来,城门一打开骆驼已经排成大长队在外边等了,然后(骆驼)会把煤输送到(城市)的各个地方。”
除了不辞辛苦录制驼铃声,他还从学者、收藏家,以及熟悉老北京生活的行家手里,录下了老北京卖药糖、梳头油、时令鲜果等游商的叫卖吆喝声,脚铃、糖锣、虎撑等老北京响器的声音、平房大院里枣儿的落地声、笤帚扫秋天落叶的声音等。多年来,秦思源致力于搜集、录制、整理这些渐渐逝去的老北京声音,并将它们一并“装”进位于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的“声音博物馆”。在这间不足十平方米的博物馆,参观者只需戴上耳机,就可以置身于老北京的“烟火气”中。
用声音记录“老北京”的秦思源是一位艺术家和策展人,虽长着一副西方人的面孔,却说着一口“京味儿”普通话。秦思源的父亲是已故著名汉学家、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秦乃瑞,母亲是中国人。“思源”这个中文名字也寄托了母亲希望他不忘根脉的情感。在秦思源看来,对情感的记录和唤醒,声音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我从2005年开始跟声音打交道,现在社会的变化非常快,所以它(很多声音)正在消失。我想记录正在消失的一些声音,搭建一个现在与过去的桥梁。”
秦思源与声音的“初次触电”就大获成功。2005年,时任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艺术经理的秦思源邀请多位国际顶尖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共同开展一项名为“都市发声”的活动,探索、记录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各地生活中的声音环境。“北京是一些游商文化用的响器,还有鸽哨;重庆的特征跟北京不一样的,有水、有船、码头文化的声音不太一样;广州是另外一个氛围了,有一个音乐家叫Scanner,他做了一个跟广州花市有关的(艺术形式),录了很多广州人用广东话说各种跟花有关系的事情,然后结合他的音乐。挺美的。”
秦思源说,声音对他来讲是可以去探讨一辈子的事儿。现在,他正全力筹备一个将于今年五月与观众见面的全新项目——“分响中心”,响既是响亮的响,也有分享的意思。秦思源说,这个位于北京宋庄的艺术空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厅是“老北京的声音”,此外还有展示大自然、音乐、语言等诸多类别声音的展厅,致力于声音的收集、保存、展示、研究、体验和创作。“我们会有鸽棚,会有一两百只鸽子,会有特别好的鸽哨,天天放飞,不一样的是观众可以看这些鸽子,可以看哨什么样,怎么捆在鸽子的身上,然后飞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什么声音,可以非常近距离体验老北京的文化。”
秦思源说,他希望能从艺术家的视角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从未有过的声音博物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通过不同来源、不同表达方式的声音,获得情感的唤起和共鸣,他希望这个梦想能在位于北京宋庄的“分响中心”实现。
从8岁第一次来到中国进入什刹海体校学武术,到二十多岁进入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系统地学习中文,再到2002年决定搬到北京,将事业和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中国,秦思源与中国、与北京的羁绊越来越深。他说,作为艺术家,在这里能遇到更多的可能性。“北京一直对我特别好。不管是小时候学武术的经历,虽然苦可是有意思,还是现在比如说做‘分响中心’,有资源、有热心,这种非常难得的机会都是北京给我的,所以我生活在这儿也是非常自然的。”